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與內地20年來政治磨合進程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4-06-27 09:18:43  


 
  雙方高層都缺乏對他方制度的體驗

  鄧小平定下的“一國兩制”是個粗線條的頂層設計,首先必須肯定的是,這方案原本是一個實事求是、寬容適度的過渡綱領。不過,對於中共幾代的高層領導群體而言,他們處理純粹的內政問題經驗豐富老道,而對處理香港這樣的“非典型”問題(它既非純粹內政、又非純粹外事)的經驗卻基本上是缺乏的,“大姑娘坐轎子頭一回”。

  因為他們的學習經驗、革命經驗和工作經驗(武裝鬥爭、治理中國)都讓他們熟稔處理內政的邏輯。這並不是說他們在內政問題上做得完美,而是說,僅從經驗主義角度來看,他們處理內政問題是擁有一個相對豐富和靈活的“工具箱”的。即便遇到什麼麻煩或犯了錯誤,都能找到辦法來應付,穩住局面。相反,他們從來就沒有過處理香港這樣非典型問題的背景和經驗。他們不知道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讓一個在所有的制度方面、生活方式上和內地都不一樣的香港,如何真正成為中國的香港。但他們卻在努力,只不過是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和利益觀在努力。

  從北京方面來看,因為中共缺乏處理香港這樣非典型問題的背景經驗,加上鄧小平行事一貫舉重若輕,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大傘撐起來後,並沒有列出具體的政策細節,要靠次一級、次兩級的具體官員去摸索著執行。如今這些老一代的官員大部分已經退休或去世,接班繼承上來的官員們經驗未必更豐富,膽子和自信卻大了好幾倍,“摸索”的手法越來越不謹慎了。

  而從香港方面來看,過去也一樣是在摸索。香港回歸後定下的是商人治港,處於過渡時期管治地位的特別行政區長官及高層工作人員,尤其是第一任的董建華和第二任的曾蔭權,其教育背景、工作經驗、政治和治理視野,也基本上沒有過與中國共產黨這樣的黨政體制共事的經驗。

  在雙方都欠缺經驗的摸索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初衷不差、結果不佳的情況。目前很多文件尚未解密,僅從公開的資料和現象來看,很多陰差陽錯事件的發生,也足以說明“互相摸”這一過程的深層困難。比如,1997年的中英之間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上,時任中國國家首腦的江澤民按照內地的傳統,正式發表講話時,間或停頓一下,等候下面的“熱烈鼓掌”,但這種來自蘇聯的講話期間不斷鼓掌的紅色傳統,並不為英國政治文化下訓練出來的官員所知曉。所以當時的中國首腦發言場面上出現了冷場,“不順”。由此可見,雙方的摸索要找到“感覺”,挺不容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