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歸來》的文化失憶症

http://www.CRNTT.com   2014-06-13 12:18:40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訊/“值得追問的是,這種痛徹肺腑的愛為何最終無法化解馮婉瑜內心的鬱結呢?這恐怕與去歷史化的歷史書寫建立在對歷史的刻意拒絕和規避上有關,使得這部看似涉及“歷史”的電影卻像患上了一種文化失憶症。”張慧瑜解析正在大陸熱映、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歸來》時如是說。

《歸來》的文化失憶症”

   很多年後,陸焉識依然陪著馮婉瑜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火車站,等待右派分子“陸焉識”從大西北歸來,陸焉識舉著“陸焉識”的牌子,出站口的大門緩緩關閉,這就是張藝謀新片《歸來》的結尾。影片之中,“文革”一結束陸焉識馬上獲釋歸來,而影片之外,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右派知識分子這一“歸來”的文化英雄已經成為傷痕敘述、歷史反思的主角。可是,30多年之後,張藝謀重述了另一個“歸來”的故事。

  誰的歸來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是“Coming Home”,也就是“回家”的意思,這比“歸來”更加具體地闡釋了影片的核心主題,一個被發配到大荒漠勞教的右派分子、一個離家20多年的男人、一個略帶滄桑的父親回家的故事。在這裡,“家”有著清晰的所指,這不是陸焉識成長年代的封建血緣大家庭,而是深情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和女兒組成的小家庭,是都市中普普通通的現代核心家庭,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樣的故事更感人、更充滿人情味、更具有文化象徵意味了。與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歸來”故事不同,這部電影並沒有結束於丈夫/父親歸來、一家人團聚的時刻,而是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歸來之後。影片講述了陸焉識的兩次歸來和回家之旅,一次是黑夜暴雨里偷偷摸摸、膽戰心驚地溜回家,一次是陽光明媚中正大光明、平反昭雪後的凱旋,可結果都是一樣的—陸焉識兩次都是失敗的歸來。如果說“文革”中歸來未遂是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暴力的批判,那麼“文革”後的無法歸來又意味著什麼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