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把神壇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間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人艱,拆還是不拆

  建築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周榕1986年進入清華大學讀本科,“那年正好是梁思成先生誕辰85周年,當時有一本白皮的紀念文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正面評價梁思成,那個文集裡面,大部分人還是小心翼翼地講梁思成。但到了2011年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他已經到了神的位置。這25年我看著梁思成這個符號怎麼一步步被建構起來,從一個犯了錯誤但還是對人民有所貢獻的評價,一步步建構到成為君臨一切的人物。”

  周榕認為,朱濤這本書試圖還原梁思成的真實狀態。“現在網絡流行一句話叫做‘人艱不拆’,意思是人家已經很艱難了,就不要拆穿了。朱濤體會了‘拆’,沒有體會‘人艱’,中國確曾有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歲月。不光是處於弱勢地位的知識分子艱難,即使處於強勢地位、在權力巔峰的人也很艱難,因為所有人面對的都是一片空白,是一個未知世界。你怎麼創造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既是現代化的,同時又有民族自尊心。我們現在過了五六十年回頭去思考,好像說他們應該走某一條不一樣的路,如果回到當時,誰能給出這個答案?無論對誰,當時都是艱難歲月,我覺得首先要體會這一點。”

  據此,周榕認為,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看,與站在今天回看歷史,“其實是很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下導致的很多評價可能會有失公允。”

  很明顯,朱濤的重點不在以大量新史料“拆”出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在他眼裡,關鍵的是,“那段歷史遠沒有結束:體制任意化導致的建築任意化,仍然主導著今天的中國。”所以,在中國城市化急需的一系列批判性工作中,“我認為中國建築史寫作與中國社會史寫作之間,應該建立起緊密聯繫。歷史寫作並不能為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答案,也不會幫我們預測未來,但是對我們的思考至關重要,深入的中國現代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挖掘集體健忘症的根源。”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拆”是必須的。就像他在書中披露的,林徽因的《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鑒了伊東忠太的《支那建築史》”。但是他堅持認為,“這不是貶低梁思成、林徽因的貢獻,而是只有分析哪些東西是借鑒別人,你才能搞清楚他們的獨特貢獻在哪裡,要不然他們永遠成為模糊的神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