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際貿易格局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08:14:58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光明日報發表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鞠姗文章分析,一是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發生分化,東亞經濟崛起。美國通過2008年以來的4次量化寬鬆逐漸走出財政困境,下半年,隨著實體經濟復甦、房地產強勁回暖、美元升值,美國經濟將實現全面復甦。而歐元區隨著歐債危機見底,經濟也將步入復甦階段,但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趨勢也將嚴重分化,其中北歐經濟增速明顯快於南歐。新興經濟體在較為強勁的私人需求和政府刺激措施的雙重作用下,總體經濟形勢將繼續向好,到2014年東亞經濟規模可達到17.34萬億美元,與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並駕齊驅。二是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挑戰,區域經濟體內部貿易增強。WTO管理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力推動全球貿易保障體制的完善和國際貿易更深更廣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後金融危機的影響,多邊貿易體制面臨著新挑戰。而在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挑戰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卻越來越繁榮。

  文章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商品貿易國,淨出口約占GDP總量的49%。對外貿易作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對外貿易的長遠發展。

  首先,會促使貿易合作多元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額占到出口總額的45%以上,發達國家是中國主要的貿易合作夥伴。對外貿易流向的過分集中化容易引發貿易摩擦、知識產權保護和匯率爭端等多方面問題,這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日漸突顯。隨著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之間的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伴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2012年期間,中國對外貿易額實現了連續增長,其中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連年增加,對東盟國家的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積極參與東亞經濟體內部經貿合作,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多元化發展,通過充分利用經濟體內部的貿易優惠政策,增大對東盟國家的貿易出口,這將有利於改善中國對歐、美貿易過於集中的狀況。

  其次,會促使貿易摩擦增多。長期以來,中國作為貿易出口大國,貿易順差巨大,隨著經濟和貿易規模的擴大,貿易摩擦的頻率也在增加。根據相關統計,中國已經連續14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無論是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數量還是遭受的反補貼案件數量,都位列全球第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遭受貿易保護主義的侵害更加明顯。2008—2012年期間,中國遭受發起調查的反傾銷案件數量達到308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達到31.8%,遠高於危機前1995—2007年期間中國占全球18.6%的比重。此外,國際貿易摩擦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後金融危機時代,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貿易摩擦居高不下,這給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