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該援助菲律賓嗎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10:10:07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捐得少”不該成為被指責的理由

  國際災難援助不是“保險”,哪個國家該捐多少錢從來沒有定論

  要評價中國該不該援助菲律賓,是不是捐少了,首先要搞清楚國際災難援助的性質。

  理論上,災難救助應該像保險,投保人交了多少保費,受到多大的損失,就得到多少保額,這是理想的運營模式,效率最高。然而,實際的災難援助中卻沒有保費這一回事,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來自於什麼合同,而是來自於“人道主義”這四個字。各國根據自身的情況,以及對受助國損失情況的估算,各自給出自己捐助的金額以及物資數量。在國際災難援助的實踐中,這並沒有什麼固定標準可言,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美國政府向中國援助的金額為50萬美元,遠比這次援助菲律賓的2000萬美元來得少。

  更何況,政府本就不該隨意“慷民眾之慨”

  並且,一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首先要代表本國納稅人的利益,這要優先於外國的利益。中國也是“海燕”的受害者,截至11月13日16時50分統計,台風“海燕”已累計造成廣西185.5萬人受災,4人因災死亡,4人因災失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92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對菲律賓過度慷慨是要冒道德風險的。2008年與汶川地震差不多的時候,緬甸也出現了一次特大的風災,造成極大破壞,它在該國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嚴重程度不下於汶川地震。後來,中國政府卻把捐給汶川地震的善款中的一千萬美元,用於給緬甸軍政府賑災了。這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爭議。

  因此,儘管菲律賓遭受的損失比廣西要多得多,但一國政府對外援助款項,也必須要慎之又慎,不能隨意給予,至少要盡量得到民眾的理解。

  對災難援助的實證研究發現,各國“捐多少”取決於很多人道主義以外的因素

  對於歷年的國際災難援助,已經有很多的研究。作為緊急性的款項,人道主義自然是援助的最大理由。但在人道主義之外,學者們發現,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捐不捐”、“捐給誰”、“捐多少”。例如,對美國1964年至1995年之間的人道主義援助的研究顯示,外交政策與國內因素在國際災難援助的資源分配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冷戰中屬於自己陣營的,受到的援助就多,反之則得不到美國的援助。這直到冷戰結束以後才有所改變。

  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兩位學者的研究則顯示,當一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當選為非常任理事國時,該國受到的援助往往會經歷暫時性的爆發式增長。這顯然是有所求的,希望受助國能夠支持捐助國的相關提案。這充分表明,一國的對外援助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性的。

  上述這個研究是針對一般援助的,那麼當災難降臨,受助國需要緊急援助時,捐助國是否會公平對待他們?哈佛大學與世界銀行的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確實,當災難越重、受影響的人數量越多的時候,受助國會接收到更多的援助。然而,他們也發現,即便是同樣程度的天災,不同特征的國家受到國際援助也會因別的因素而有很大不同。例如,捐助國總是對石油出口國更為慷慨,對前身是自己殖民地的國家更為慷慨。這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何美國這次針對菲律賓、英國針對2007年孟加拉國、2008年緬甸的風災往往有巨額的援助。

  更常見的增加或減少援助的理由是,災難是否受到媒體的關注,不同的研究者分別以CNN和紐約時報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這種世界頂級媒體是否關注某個災難,對一國政府的援助方針有很大的影響。這間接反映了民意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以上這些人道主義之外的因素,是沒有辦法在一國政府進行援助決策中排除的。人有好惡,國家行為也有好惡,當兩國關係趨冷時,減少或者減緩援助並不是很難理解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