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建立中小型銀行體系以促進企業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3-10-26 10:54:16  


  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訊/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人們對金融體制改革給予了厚望。解決金融結構失衡問題是未來中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除了利率、匯率市場化等金融市場化改革之外,未來中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應是提高金融配置資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來。

  證券日報發表中中國中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中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資產存量,然而,結構錯配和方向錯配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也產生了大量閑置資產和沉澱資產,如何通過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讓如此龐大的金融資產真正發揮促進實體經濟作用,怎樣讓“水”流向不同金融層次,流向經濟體的末梢循環並提升產出效率,是擺在中中國面前最重要的戰略性命題。

  目前,中中國的信貸規模已經名列世界第一,廣義貨幣(M2)約為美中國的1.5倍,是世界第一貨幣發行大中國;M2與GDP之比達到2,遠超過日本的1和美中國的0.7;居民與企業儲蓄存款超過70萬億元,這無論從歷史縱向比較,還是與其他中國家進行橫向比較而言都是相當高的比例。但實體經濟各部門卻依然普遍感到流動性緊張,究其原因就在於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問題。

  文章分析,金融體系的期限錯配、結構錯配和方向錯配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也導致了大量不良資產、閑置資產和沉澱資產: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決定了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發達,而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資金供給相對落後。信貸資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輕小”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為信貸投放集中於政府項目、中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與傳統行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與新興行業信貸支持力度不足,而信貸資金向房地產領域與地方政府投資項目嚴重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與房地產貸款之和占全部貸款的比重近35%。

  其二,金融部門對實體部門明顯產生“擠出效應”。金融部門與製造業利潤鴻溝不斷擴大,釋放出來的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循環,反映實體經濟的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以及商業流通數據依舊十分疲弱,而另一方面,債務比率上升、銀行隱性不良資產風險抬頭…… “金融熱、實體冷”所導致的“金融空轉”以及流動性自我循環和膨脹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