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第二季特征漸漸清晰

http://www.CRNTT.com   2013-09-18 08:01:58  


 
  中國經濟“第二季”與“第一季”最大的不同是,高增長的條件已發生變化,30年來的外部“紅利”和內部“紅利”大幅衰減。貿易順差增長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最高曾超過3個百分點,而近3年貿易順差增長對GDP的貢獻是負。如去掉這3個百分點,7.5%的增長與過去也沒有什麼大區別。即使全球經濟復甦,走向再平衡也不可能重複危機之前發達國家向全世界發債借錢、擴大消費、平衡國際收支、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所以,靠短期政策維持、等待外需紅利的重新釋放實乃不智之舉。須知供給面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改變以及其他要素比如石油價格的國際接軌,大大提高了製造業的成本。原有高增長的環境和條件改變,特別是供給層面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潛在增長速度放緩勢屬必然。

  新發展階段另一特征,是產業結構正在變化。30年粗放式發展,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以及環境與資源約束都已累積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大大制約了這些行業有效投資的增長。在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正在調整而新產業結構還未形成的過程中,新的有效投資需求增長不能補缺正在調整行業的投資減少,增長速度的放緩是完全正常的。

  “第二季”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放緩也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若刻意出台刺激政策,短期固然會有更高的增長,但後患更大。因為潛在增長速度的判斷告訴我們,在經濟投入產出比進入規模遞減狀態後,加大投入提升增長速度不是不可能,但如果現在是2個百分點的投入,1個百分點的產出,未來就需要3個百分點的投入才能增加1個百分點的產出,這樣增長率顯然是沒有效率的,是資源浪費的增長方式。

  所以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到,我們有兩種選擇,刺激和不刺激,我們選擇了不刺激。這個決定是非常艱難的。在全球經濟並未走出危機陰影,國內外對經濟分析仍由危機思維左右,更缺少對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不同於前30年發展階段的認知的情形下,逆所謂“權威”的、利益導向極強的“預期”,毅然做出“不刺激”的決策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進入“第二季”的中國經濟另一個重要特征體現在宏觀調控的進步和成熟上:宏觀調控是保持經濟的穩定而不是GDP掛帥,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保底的經濟調控思路,體現了長短結合,市場為主,以民生改善和穩定經濟目標的務實政策取向。

  文章指出,宏觀政策不以經濟增長零點幾個百分點變化的馬首是瞻,是宏觀調控成熟的表現。宏觀政策大規模調整是危機政策。在一般情況下,通脹是經濟是否穩定的判斷指標。以可控的通脹水平為宏觀調控政策變化的上限符合經濟學基本規則。宏觀政策保持穩定,是經濟穩定的保證。微觀政策關注企業和市場。政府審批減少,調動民間資金和民營經濟活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這是經濟穩定的基礎。社會政策以民生為主。就業是最重要的民生。以就業指標為下限,體現了調控政策穩定經濟的民生目標。據經濟學充分就業長期均衡增長率的基本結論,經濟穩定與就業均衡是一致的。最近公布的5%失業率調查數據顯示,現階段與經濟穩定增長匹配的失業率在5%左右。經濟穩定能保證就業穩定,而就業穩定,則百姓生活穩定,進而經濟和社會都穩定。

  可以預料,宏觀調控的成熟穩健,將為中國經濟“第二季”的平穩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