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階層結構:僵化與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3-04-18 11:06:02  


 
  兩個不同的視角

  相比“有人的地方將有左中右”的論斷,“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恐怕可以得到更多的共鳴,可以說,社會分層是一個恒定的現象。簡而言之,社會流動有兩個理論上的“極端”,即封閉型社會和開放型社會。

  在封閉型社會中,大多數社會成員在等級有序的階層結構中獲得的社會位置主要由階層出身和家庭背景所決定,在這種社會中,子女主要繼承著父親的階層位置,代際繼承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形式。在開放型社會中,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階層位置主要取決於自己後天的努力,在這種社會中,子女的社會地位主要由自己後天努力取得的人力資本所決定。

  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西方,人的社會地位是由身份決定的,貴族生而為貴族,奴隸生而為奴隸。資本主義的革命性在於打破了這種加之於人的枷鎖,它雖然沒有消滅等級制度,但使階層的流動成為可能。

  如何認識和描述現代社會的階層結構,主要有兩個流派的理論,即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和韋伯的多元分層理論。

  人們通常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強調經濟的基礎性作用,不同的階級因為與生產資料的關係的不同而在經濟生產領域占據不同的地位,進而決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這一概括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階段全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一理論性的認識是總體性的,並不排斥在具體情境下需要做出具體細致的分析的必要性。

  韋伯的分層標準更接近於描述性的,他的分層理論的核心是三個標準,即經濟標準(財富)、社會標準(聲望)和政治標準(權力)。這三個維度既相互獨立又存在著交叉。

  在當今的社會分層討論中,韋伯式的分層分析的描述和解釋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被運用得更多一些,比如它也可以用來理解前現代中國的階層流動,底層就有可能通過讀書和參加科舉的方式脫穎而出,獲得在階層通道中上升的機會—或者取得官位,或者進入士紳階層。雖然讀書要受到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制約,但這畢竟為出身寒門的優秀分子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通過讀聖賢書而獲得階層流動的機會符合韋伯的社會分層標準中的社會聲望的標準。科舉也由此被視為傳統中國最具現代特征的制度。高考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科舉取士的職能,其意義在改革開放之後利益重新調整的態勢下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為什麼高考在事實上的失效如此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新中國的前後兩個30年中,階層結構的調整是劇烈的。革命催生的前30年是以消滅等級結構為目的的,但這個目標並未達成,還創造了新的層級結構。這個時段的運行大體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方向,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才能得到理解;而理解後30年的變化,則最好借助韋伯的工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