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釣魚島到底藏了多少石油

http://www.CRNTT.com   2012-10-21 09:56:00  


 
  科研報告的可能性依據來自這一地區有生成油氣的地質條件 

  海洋石油的形成(圖片來源:中科院科普網站) 比較主流的海洋油氣形成過程的學說是,史前生物的屍體被一層又一層的泥沙給埋了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就轉換成了石油。而這個泥沙就是沉澱物。

  眾所周知,每年黃河和長江都要向海洋帶去大量的泥沙沉澱物,埃默里的報告里專門提到了這一點。而他們經過探測發現,在中國台灣和日本之間的海底,有著大量非常厚的來自第三紀(一個地質時代,距今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的沉澱物。已知的台灣產生油氣的地質層也是新第三紀的。所以,他們認為這片海域的海底很有可能有非常豐富的、能讓世界寄予厚望的油氣。不過,人們往往忽視的是,埃默里的報告同樣提到在黃海也可能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並且該份報告還明確了黃海三個區塊有油氣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兩個中心在中國,一個中心在朝鮮。

  1993年發表在《地理期刊》(Geo Journal)的《東海的石油和礦產資源》里總結得很簡明:1.這片區域屬於淺水區域。2.有很厚實的沉澱物。3.有可能儲存油氣的岩石。4.和陸地上一些產油區的地質構造相近。而這份論文也指出,根據地質勘測,在釣魚島附近起碼有三塊盆地的沉積物有6500米厚,有油氣可能性很大。

  總之一切的推論都基於地質學理論。

  另外,對釣魚島石油的高期望與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形勢有關以大慶油田為標誌,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中國石油產業有著飛速的發展。1975年的《外交政策》雜誌就有一篇特別報道,名為《東方定時炸彈——中國會是下一個石油巨擘嗎》。之所以說是定時炸彈,是因為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採取了減產、禁運等一系列措施。而那個時代,不管是中國自己還是美國、日本都對中國的石油儲量有著非常樂觀的估計。《外交政策》的文章提到,在過去11年中(1963—1974),中國的原油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4.6%。而著名地質學家梅耶霍夫保守估計,中國陸地石油儲量至少是200億桶,海上更多 ,有300億桶。日本則更樂觀,認為中國光在渤海灣就有100億桶原油。儘管從1958年開始,在包括爭議海域在內的區域,十多個國家就一直在搞鑽探,但一無所成,大家還是很樂觀。在1974年,中國已經一年出口了500萬噸原油去日本。而不管美國還是日本,都認為中國可能令其擺脫對中東的石油依賴。

  而在中國國內,樂觀情緒是一樣的。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何炳棣就著文說,“一九七四年夏天我再度訪問祖國三十六天。這次訪問的主要收獲之一,是從北京權威方面得到一項有關祖國資源極其重要的消息——祖國目前業經發現並經一再核估的石油蘊藏總量(不包括黃海和東海大陸架地下尚未勘探而可能極富的油藏),肯定超過了全部中東各國探明油藏的總和。”(何炳棣,《中國是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所以,對釣魚島區域石油的估計其實和當時國際、國內的氛圍有關。就算中國當時在海洋石油勘探上沒什麼建樹,但是就連梅耶霍夫這樣的地質學家都顯露出這樣的思維,中國既然陸地上有大量石油儲備,海洋也一樣。而釣魚島附近的石油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