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傅佩榮:究竟何為“中庸”?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14:56:34  


 
  就字面來說,“中”是中間,“庸”是平常。對任何事情的態度,能採取居中或適中的立場,並且又能合乎平常的要求,就是中庸。換言之,“中庸”的第一個意思是,不要“過與不及”,亦即恰到好處。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所把握的接近此意。

  接著,“中”由中間引申為一個人內在的心意,“庸”由平常引申為恒常。內在的心意表現為“仁”,恒常的要求必須靠“勇”,而連系仁與勇的,正是“智”。這三者合稱“三達德”,亦即助人走上正途的“方法”。中庸原為名詞,所以有“擇乎中庸”與“依乎中庸”的語句。但是它本身也是“方法”,配合《中庸》對“人之道”的界說,亦即“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於是,我們看到“中庸”的第三義,亦即可以代表書名與至高德行的意義。“中庸”即是“用中”,譬如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說得清楚一些,“中”是指人心對善的要求(亦即是“仁”),“用”是指“擇而固執之”。人心所要求的“善”,就是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而言,因為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的關係之實現”。再就“用”做為“擇而固執之”來分析。“擇”所需要的是“智”,“固執”所需要的是“勇”,而前面所謂的“中”(人心對善的要求),則是“仁”。合之正是三達德。

  因此,《中庸》會強調“誠之者,人之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即是人之道,也就是“擇善固執”。把握了這四個字,才會進而宣稱:君子之中庸,表現為“時中”,亦即“隨時以處中”,這要靠“智仁勇”兼備。小人之反中庸,就論於“無忌憚”。一個人只要放棄”擇善固執“四字”,不就是“肆無忌憚”了嗎?

   正由於擇善固執是出於一個人的“誠之”,合乎為人之道,所以可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在此,“盡其性”即是指擇善固執到達極點。既然如此,則“人之性”顯然應該是“向善”的。《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意思是順著向善的本性走去,即是“人之道”,也正是擇善固執。《中庸》在前面十一章之後,很少再提到“中庸”一詞,轉而多談“誠”與“君子之道”,其故亦在於此。

   2012年04月28日 16:52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東方出版社出版。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