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和午:鏈網式的強勢利益集團

http://www.CRNTT.com   2012-03-31 11:11:53  


 
經濟利益強化的部委

  各個部委是中央政策的執行者,應該說保持政治中立,努力追求中央政策執行的效率是其分內之責。但是,近年來“部委利益”一詞卻越來越頻繁的出現,特別是2003年和2008年兩輪部委機構調整後,一些部委掌握著許多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太大,並演變為部門權力利益化,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越來越濃,部委決策、中央背書的情況時有發生,部委的部門利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央政府的總體利益,這也造就了各地駐京辦異化為“跑部錢進”的陣地。

  而在一些宏觀政策調控或經濟體制領域改革的問題上,部委之間相互爭鬥的事件可謂層出不窮,近十年來這種博弈已從原來的隱蔽性轉向公開化。不管是蝸牛般的醫療體制改革,還是停滯不前的三網融合困局,以及多年只見打雷、不見下雨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無不牽涉到部委之間的利益博弈,而一輪輪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更是部委利益爭鋒的典型。此外,許多法律或政策的出台也由於部委之間的利益瓜葛遭拖延,例如,一部《反壟斷法》醞釀了13年才於2007年8月30日露臉,其背後是商務部、工商總局和發改委三大部委的起草權之爭;《能源法》的至今難產同樣觸及到多個部委之間的既得利益再分配;民間投資“新36條”出台快兩年而細則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40多個部門涉及其中;等等。

  倘若上述利益之爭還只是比較隱晦的話,那麼接下來部委紛爭的利益博弈就顯性化了。如2004年開始的三部委千億企業年金博弈;2005年央行與建設部的取消房屋預售制度之爭;2006年國家版權局和文化部相繼高調介入卡拉OK版權收費;2007年出台燃油稅的希望又一次成為泡影;2008年大部制下啃不動“鐵老大”改革的尷尬;2009年文化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在網絡遊戲管理權上互不相讓;2010年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在電子產品“入境稅”上的掐架;2011年商務部和財政部在奢侈品關稅上的論戰;至今仍陷入拉鋸爭鬥的環境稅劃分,背後除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外,部委之間也有千億蛋糕切分。

壟斷日盛的國企

  2003年國資委的成立,肩負起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任,也讓國企們有了幕後大老板。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倒沒啥,但應該以市場規律為前提,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國企尤其是大型壟斷央企,享受著政策、資金、項目、市場等方面的特殊“照顧”,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更具有“競爭力”。正是借助這種背靠政府,面向市場的經營之道,讓國企演變成了一類特殊的強勢利益集團,其業績也高奏凱歌。“十一五”末,國企主要效益指標營業總收入、實現利潤和上交稅費創歷史新高,比“十五”末期均實現翻番。到2011年,國企利潤總額更是超過2萬億元,而2002年國企利潤僅為2500億元左右,十年間翻了8倍,年均增速高達25%,遠遠超過了居民收入增速。而在2011中國企業500強光鮮榜單背後的尷尬是: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潤總額不及10家利潤最高國企總額的一半。

  而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在中國政府4萬億“救市”計劃的刺激下,受政策資源傾斜的國企們開始了新一輪跑馬圈地式的“新國資運動”。與2004年鋼鐵領域民企“鐵本”的倒下不同,此次能源、鋼鐵、航空、煤炭甚至房地產領域的“國進民退”浪潮都愈演愈烈,國企在競爭性領域大肆擴張“與民爭利”。與此同時,央企漸漸愛上“走下去”與地方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合作,地方政府也尤其青睞“傍央企”的新一輪潮頭,兩者的聯姻上演了一場極具中國特色的“央地”合作模式大戲。

  此外,作為國企真正所有者的全體人民現實中卻難享紅利,而國企利益內部化的規則日益明顯。2008年在壟斷行業就業的人群只占全國就業人群的8%,但是卻拿走了全國工資福利的一半。而從近兩年“兩桶油”的“天價茅台酒”、“天價名片”、“高利貸”、“團購奔馳”、“購房門”等漩渦門事件中也可見一斑。事實上,壟斷國企利益集團化的傾向正在不斷固化和膨脹,形成了巨大的社會鉗制和改革阻力,例如央企退出房地產領域沒有下文,央企酒店業務板塊剝離的軟化處理,鹽業專營制度改革的一拖再拖,發改委調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陷入迷霧,等等。壟斷老虎越養越大,倘若放任這種局面持續,“國企吃肉,全社會喝粥”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將會日益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