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人眼中的孔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2-04 09:44:47  


當孔子在大洋彼岸與金發碧眼的美國人相遇,共同價值的相互尋找變得格外重要。
  中評社北京2月4日訊/若問誰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人,這個答案,恐怕是孔子。孔子是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是何時開始認識孔子、熟悉孔子的,已經難以考證。東亞國家如日本、朝鮮等,浸潤在儒教文化中已逾千年。17、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如火如荼,孔子思想經傳教士進入歐洲,廣受歡迎。隨著歐洲人拓殖北美,孔子也遠涉重洋,登陸美洲,進入美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

  在世人眼中,孔子顯然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人們不大關心孔子身高多少、面貌如何,而是更注重孔子作為精神載體的意義。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千人齊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2011年紐約時報廣場大銀幕上水墨繪成的孔子向全世界作揖行禮,以及遍及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的300多所“孔子學院”……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和代表。

  然而,你是否知道孔子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心中到底象徵了哪些內涵?這些具體寓意又是在何種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如何反過來影響了該國民眾的中國觀?這一連串問號,在我們力圖讓孔子越“走”越遠、“走”進世界人民的文化意識,必然地浮現了出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睿智博大、影響深遠的孔子。文化如萬花筒,折射出的孔子形象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在吸引人們的同時,也為研究者製造了極大障礙。而四川外語學院教授張濤獨辟蹊徑——遴選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報紙中的相關文章,逐一分析歸納,解析出美國社會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和賦予孔子的文化含義。

  這一選擇顯然獨具心思——研究美國,因為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大國,中美關係之重要不言而喻,研究美國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明顯的現實價值;選擇報紙,因為媒體既體現當時當地的主流觀點,又能極強地引導民意輿論;選擇19世紀中期至今為研究時間段,則因為19世紀中葉起大批中國人進入美國,其後,中美兩國的世界地位和相互關係始終在劇烈而曲折的變動之中,美國社會對孔子的基本態度及其變化,由逐步發展的美國現代新聞業忠實記錄,勾勒出孔子形象在美國的宏觀圖景和變遷軌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