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蔡昉:“未富先老”時代即將到來 | |
http://www.CRNTT.com 2011-04-11 11:09:06 |
時代周報:那麼“未富先老”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什麼,這種人口結構有沒有可能逆轉? 蔡昉:人口轉變過程及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老齡化,是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通常是不可逆的。生育率下降的人口轉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都經歷過,現在也都面對著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中國解決“未富先老”的出路不是逆轉人口轉變,而是加快經濟增長。 說中國社會“未富先老”不可簡單理解為老年人多了,需要補充人口。一般而言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減少伴隨高速經濟增長,會共同導致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從而工資上漲,也就是常說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提高,原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就必然會相對弱化,這意味著產業結構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就中國的實際國情來說,人均收入剛剛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發展階段,物質資本積累上尚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仍有著巨大差距,因而無論是在資本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中國都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也就意味著“未富先老”的中國失去人口紅利之後,經濟發展可能逐漸失去原有的比較優勢,卻短期內不能獲得新的比較優勢,從而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從這個角度講“未富先老”是中國經濟在“十二五”時期所面對的特殊挑戰,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一挑戰,實現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持續經濟增長。 “劉易斯拐點”帶來的挑戰 時代周報:最近關於中國經濟已經是否走到了“劉易斯拐點”的討論很多,如果說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劉易斯拐點”,那具體有哪些表現? 蔡昉:所謂的劉易斯拐點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結構性變化。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業中存在取之不盡的剩餘勞動力,工業的發展可以在生存工資水平上持續獲得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當非農產業的發展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速度超過勞動力新增的速度的時候,就會導致勞動力的短缺和工資上漲,這個時候也就是經濟發展到達了“劉易斯拐點”。 從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判斷,這個拐點已經到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率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點,就一直在遞減。這期間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就業迅速擴大。2002年-2009年間,城鎮就業總量增加速度已經快於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增加速度。可以說勞動力供求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供大於求不再是勞動力市場的典型特征,工資不再由生存水平決定,而是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更多地反映勞動邊際生產力的提高。其直接表現就是2003年以來在全國各地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現象,以農民工為代表的普通勞動者工資普遍上漲。以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例,這兩個行業的工資在2003年-2008年期間的年度增長率分別為10.5%和9.8%,農民工工資則年均提高10.2%。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