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志武: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致富

http://www.CRNTT.com   2010-12-16 09:23:37  


經濟學家陳志武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訊/為什麼中國人勤勞不富有?“在一些學者看來,他們更喜歡中國這樣的模式,以低人權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將GDP做得越來越大,國家和政府的稅收越來越多,表面看來國家更富強了,但是這種模式使國富民窮的局面會越來越惡化。”中國經濟網今天登載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文章“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致富”: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崛起的成就非常突出。1980年中國GDP相當於全球GDP的4%,2006年已上升到約16%。跟印度相比,1980年時中國人均GDP約是印度的2/3,1990年時,兩個國家人均GDP相等,1990年後中國人均GDP開始超過印度,今天中國人均GDP幾乎是印度人均GDP的兩倍。

  但是在這個成就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結構上的問題。

  先看消費。1952年中國民間消費大概是GDP的69%,接近今天美國民間消費占美國GDP的71%水平;到1978年,中國民間消費相當於當時GDP的45%,但到最近,這個比例卻下降到36%左右。而相比之下,政府開支占GDP的比重,從計劃經濟時期的16%左右,已上升到最近的約30%。如果將預算之外的政府稅收與開支也算入,會更明顯。

  再看收入。《人民日報》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講到,從1993年到2007年,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從49.49%下降到39.74%,降了差不多10個百分點。而《新京報》做過一個估算,數字更為驚人:勞動收入占GDP比重從1983年的峰值56.5%,到2005年下降到最低點36.7%,22年的時間內下降了20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跟我們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是比較一致的,即勞動者收入占總體國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

  曾有兩個美國人寫過一篇關於中國製造業、就業和報酬變化情況的論文。他們估算,中國製造業工人一小時的薪酬,大約相當於美國同行業工人一小時薪酬的3%;跟中國最接近的是菲律賓,其製造業工人報酬差不多是美國製造業工人的6%;墨西哥約是美國製造業工人的12%。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的競爭優勢,勞動力成本很低,而且勞動力數量大。但是到今天,這個優勢是不是還有必要再維持下去?如果再維持下去,這個優勢勢必變成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長久劣勢,因為勞動力成本長久低廉的結果會抑制許多其他良性發展,包括格殺技術創新的動力。

工資增長落後於GDP增長

  我們先考察一下職工工資的變化,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第一,1978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不包括各種福利、退休保障、醫療保障等非工資內容)相當於當時GDP的15.5%,但到2008年,這個比值下降到11.2%;第二,1978年所有國營單位工資總額約為當年GDP的13%,現在則下降到6.1%;第三,城鎮集體企業職工工資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5%左右下降到現在的1%,這說明鄉鎮企業在過去十多年里越來越被擠壓,鄉鎮企業的空間越來越小;第四,31年時間內,民營企業的工資收入占比是一直上升的。2008年,非國有、非集體企業的工資總額大約接近GDP的5%,而這在1978年基本上等於零,但是這一增量還是沒法改變總體勞動收入占GDP之比越來越低的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