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陳文茜的80年代和韓寒的10年代 | |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2:37:42 |
歷史告訴我們,有些革命者在革命成功後會陷入“革命者困境”。他們習慣於革命、生命被革命所撐膨、人生也因革命而獲益,但革命沒有了怎麼辦?隱隱的失落感驅使他們只能繼續尋找革命,或製造革命(例如製造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這個必要性)。對於當代社會運動參加者來說,如果總是被“對”與“錯”、“敵”與“我”的二元對立意識所支配,總是沉溺於對“歷史”、“天下興亡”、“真理”、“進步”、“匡扶正義”等大詞的自我期許中,那麼也會面臨一個二元對立實體消失後或模糊後怎麼辦的問題。 在台灣,曾經革命的民進黨上台後縱容貪腐,曾經是革命對象的國民黨現在成為一個把台灣拉離戰爭邊緣的黨。島內政治已成一團漿糊,就島內政治反對來反對去難免出現“反對疲勞”,這時候,兩岸關係、民族大義就有可能成為新的歷史使命選擇。 所以,當陳文茜表示她想做兩岸談判的台方代表(如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同時在言論中把自己的人生使命與一個更大的共同體(中華民族)聯繫起來,與一個更廣闊的時空(百年來激蕩的中國史)聯繫起來,就不足為奇了。在當地官員陪同下對上海世博會做了數次採訪的陳文茜,在“夜間,穿過盧浦大橋,往下探”,對黃浦江兩岸外觀上的變化既咏且嘆,對上海百年來的苦難與興盛抒發了深切的感慨,仿佛她已在黃浦江畔站了一百年。對於籍貫是台灣本省人的陳文茜來說,這是她人生使命轉向的體現,新的人生戲台以超長跨度搭建在海峽兩岸之上,堪比上海世博會的堂皇與壯觀。 但問題是,她觀察大陸的視界太過注重那些表面的、形式上的、符號化的事物,卻對中國崛起要以普通民眾權益的崛起為第一指標有所忽略。太強烈、太宏大的歷史意識、天下意識以及為了保持人生舞台的面積,使陳文茜從背靠台灣指點大陸,轉向背靠大陸指點台灣。很難說,這是不是一種機巧身法。但無論如何,她批評韓寒的那些話,實在不像上世紀80年代她和韓寒年紀一樣大時說的話,倒像是世博會新聞官對世博會外眾多“雜音”的訓斥。(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網)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