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復甦需要結構調整到位

http://www.CRNTT.com   2010-06-13 08:55:01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訊/歐債危機的爆發及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困擾,從相對長些的時間段來看,實際上是2008年金融風暴的延續,問題的根源還在於結構的失衡。

  證券時報發表記者顧惠忠述評文章表示,在治理金融風暴時,全球採取了注入流動性的同一策略。希臘等歐洲國家因為國家及私人過度放大杠杆,導致了債券危機。美國債務規模也非常高,沒有發生危機,是因為其債務多用於資本項目的建設,這種支出是具有持續性的,能產生長期的收益。

  儘管美國和中國沒有發生債務危機,但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容樂觀。全球經濟已經越過反彈高峰,中國GDP自一季度達到11.9%將逐漸滑向9%,歐洲經濟因為債權危機長期制約消費也將在二季度見頂,而日本低迷不振,似乎只能寄希望於美國了。

  6月9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表示,美國經濟已足夠強大,足以經受未來財政緊縮措施的衝擊。相對伯南克的樂觀,華爾街的研究員認為,美國經濟或將於今年底、明年初放緩。過去兩年中,美國政府的開支防止了經濟跌下懸崖,但政府財政刺激措施對經濟的推動力已開始逐步消退,至明年有可能完全消失。而就業數據仍不樂觀,那樣,美國的消費仍會受到制約。伯南克也認為,經濟仍面臨著重大阻力,美國經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因金融危機流失的850萬個就業機會。歐美製造業“空洞化”實際上這兩年並沒有什麼改變,在新興產業未成熟前,歐美就業狀況恐怕難以明顯改善。

  文章分析,中國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已有好些年了,應對金融危機時的超常規投放信貸做法加劇了產業失衡。去年的海量貸款,因為是按照管理當局的要求發放的,商業銀行出於自己的安全考慮,選擇向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其結果,對真正需要信貸支持的高科技產業產生了擠出效應;並不缺少資金的央企等大型國企大廳投資房地產,水漲船高的地價對房價的快速上漲形成了較大的推動力;另外一些並不需要資金或對產業前景不看好的企業將錢投向於房市和股市。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