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宏觀政策應致力於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0-05-10 08:38:51  


中國未來應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內生性。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經濟發展一直採用出口導向型模式,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這種“借出儲蓄、借入增長”的發展模式已逐漸瓦解,中國未來應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內生性。華夏時報日前發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文章如是說。

   文章分析,從國外看,歐美一些過度消費型國家超過其實際經濟能力的進口需求,是中國長期“雙順差”的重要原因。而這種過度的消費需求與高杠杆類金融創新結合在一起,正是導致目前金融危機的重要誘因。一方面,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各進口國的購買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國也在紛紛加大貿易保護主義力度,試圖抑制進口鼓勵出口,從而促進本國經濟增長。這都導致了中國出口市場的萎縮。再加上歐美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未來對出口國家也會造成影響。在這種國際形勢下,中國若要寄希望於歐美經濟復甦以緩解外需低迷的壓力,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只有靠內需推動。

  從國內的現實看,轉變經濟發展結構也是勢在必行。首先,宏觀上中國的進出口結構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主要是一些初級產品和毛利率低的加工品,進口的則主要是能源和高技術產品。近幾年來高新技術產品雖然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增長,但仍然處於較低水平,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於低價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一方面,這種出口結構對國內環境及資源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浪費;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升值、世界大宗初級商品價格上漲、東南亞地區利用更低的勞動力與我們競爭低技術產品出口,中國的出口優勢難以持續。因此,中國目前急需轉變原有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今年3月份,中國出現72.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宗初級商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中國國內需求隨經濟復甦而相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考慮將增加的國內需求由國內供給來滿足,讓出口轉內銷,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第二,從微觀角度分析,中國出口行業主要是數量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大部分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在金融危機來襲、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充分調整產業結構,刺激國內消費,必定會對這些企業造成重大影響。2007年以來沿海地區大批外貿企業倒閉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為保護中小民營企業,使其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活力,擴大內需勢在必行。
 
  文章指出,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具有大國的市場優勢。以日、韓兩國為例,其國內市場需求已遠不能滿足其經濟增長需要,而限於人口、資源等原因,想擴大內需也並不容易,因此兩國一直積極開拓國外市場。與日韓等國不同,中國市場廣大,擁有人口紅利,加上目前又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同時,中國與日韓出口產品的結構也不相同,中國以初級品為主,而日韓高技術產品多,中國在技術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把技術和市場結合起來,加速產業升級,增強經濟內生性,不僅是中國應對當前金融危機的應急之策,同時也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

  另外,從理論上講,根據新古典增長模型,一國儲蓄的增加能夠提高該國收入的絕對水平,而不能影響其收入的增長率,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技術的進步。過去中國主要採取借出儲蓄、借入增長的方式,通過引進外商投資發展經濟,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引進外商投資具有一定風險性,同時國外往往將落後技術轉移至中國,而落後技術是不能帶來經濟持續增長的。鑒於此與其借出儲蓄、借入增長,不如將本國的儲蓄與技術進步相結合,變國內儲蓄為國內投資,進而促進國內技術進步。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減稅、補貼等方式進行投資引導,將較多的儲蓄引入高科技行業,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發行國債等途徑,吸收國內儲蓄,投資於科研項目,促進新技術的研發。 

  文章最後說,目前政府仍保持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通過信貸控制等途徑控制房價。這種方法可以在保增長的同時緩解通脹壓力。在當前金融危機的陰影仍未散去,而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日趨增大的形勢之下,政府一方面仍應整體繼續為經濟發展和人民富足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投資和消費,從而進一步擴大內需;另一方面也要對抑制消費的高房價等加以政策控制,在增加新房供應的同時,繼續進行信貸控制,以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通貨膨脹。總之,我們要在總量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從結構上針對房地產市場等可能推動通脹的領域進行收緊。這種總體寬鬆、局部打壓的政策有利於在增加經濟增長內生性的同時穩定物價,維持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