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辟新工業化路徑 擺脫區域失衡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0-03-03 08:59:50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時至今日,在不少方面,區域發展失衡可以說已到了十分嚴重程度,中國內地省份經濟和城市化發展中普遍面臨的工業化不足問題就是其典型表現。

  《上海證券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文章表示,雖然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已普遍被視為現代經濟成長的必然趨勢,但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經濟可持續發展只能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現代服務業只能建立在現代製造業的基礎之上。

  其次是因為現代製造業能為更多有文化的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使經濟增長成果得到更為廣泛、公平的分配,不至於如同印度等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外向型服務業那樣只能為一小撮“精英”創造與西方“接軌”的收入,而不能澤及大眾。經濟增長的成果得到更為廣泛、公平的分配,又有利於國內市場的擴張,從而為經濟增長創造更為持久的支持。正因為如此,與服務業占GDP比重較高的印度等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以工業化為標誌的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實績要炫目許多。同樣,正因為即使現代服務業也只能建立在現代製造業基礎之上,儘管單個規模不大的城市可以將旅遊之類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且不提旅遊之類服務業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一系列負面效果),但就一片足夠廣大的區域而言,整個區域可持續的城市化,只能以工業化為基礎。

  文章分析,就整個國家而言,中國早已躍居工業國行列,1966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由於第二、三產業受政治動蕩影響較大而導致1967年至1969年三年第二產業比重再度低於第一產業,從1970年開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永久性地超過了第一產業。然而,前30年的工業化布局相對均衡,但近30年中國工業化成果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廣大內地省份仍然面臨工業化不足的困擾。

  所說的“工業化不足”,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即一個省級行政區人均GDP及GDP構成中工業占比兩項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之所以要如此定義,是因為一個地區假如兼具人均GDP高、工業占比低兩項特征,通常是因為其工業化早已完成或超越,步入現代服務業主導階段。根據筆者計算,按照這兩項標準衡量,2008年有14個省區處於工業化不足狀態,工業化不足在主要工業品產量上暴露得淋漓盡致。以湖南為例,主要大宗工業品產量多數不足全國總產量的1%,產量較高省區市產量往往是湖南的30倍以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