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電影賀歲化與傻樂時代的文化消費

http://www.CRNTT.com   2010-01-25 10:58:44  


 
  在這裡,“電影賀歲化”一方面預示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和擴大,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文化消費的畸形與單一。

  首先,“電影賀歲化”無形中規定了電影生產總是不能脫離“挑逗觀眾”、“引誘觀眾”的方法。這種機制可以簡單稱之為“電影海報化”,指的是一部電影上映之前,總是要啟動宣傳工程,轟炸人們的視聽,形成對電影的種種誤讀。“預告片”成為電影海報化的代表形式。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預告片都有對真實電影的“誤讀”。《三槍》並不是視覺盛宴的大片,卻營造大片印象;《倔強的蘿蔔》的預告片則旨在激發人們高科技體驗的幻覺;在《十月圍城》的預告片中,我們仿佛又置身於《葉問》的回腸蕩氣之中……顯然,電影賀歲化,就免不了電影海報化,就免不了以“勾引觀眾” 為重心來進行宣傳。不妨說,電影賀歲化的成就之一,就是讓人們先去“想”電影,再去“看”電影;製造“想”的工程,要重於製造“看”的幻覺。

  電影賀歲化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影片文化內涵的空殼化,或者說,電影的視覺重量大於電影的文化重量。看之前很想看,看之後不耐看,成了轟轟烈烈的2010年不同賀歲片的相同命運。

  不難看到,電影賀歲化的惡果就是藝術電影的徹底消失。各大一線、二線院線,都已經徹底資本化、利潤化了。無形中,“中國電影”已經完全剔除了“謝晉色彩”,完全不再與我們的生活現實有任何關係。經由賀歲電影,我們實現了通過電影逃離生活的過程。

  我們越是無法改變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公正現象,就越是要尋找一種形式來躲避思考生活中的種種不公正現象——電影賀歲化正是這種心理幻影的直接結果。

  顯然,電影賀歲化,顯示了中國的“娛樂文化”正暗中走向“傻樂文化”。一方面,大型資本融入電影市場,形成了賀歲電影的空前繁榮,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想象性遺忘”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電影賀歲化也凸顯出中國“知識大眾”反思性和批判性品格的整體喪失。

  所謂“傻樂”,就是以肌體快慰來代替精神愉悅的一種“後情感形式”。在後情感時代,只有“快慰”才是最好的感情商品。只要快樂和舒適,不要沉重和壓抑。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審美、本真、純粹等情感主義時代的“倫理”,而是強調日常生活的快樂與舒適,即使是虛擬和包裝的情感,只要快適就好。明星薈萃的《十月圍城》只有變成“驚悚片”才會獲得市場。換句話說,觀眾只喜歡這部電影的激烈與壯觀,而不去設想孕育這種激烈與壯觀的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