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央視與北大醫院能否掐出公眾看病權

http://www.CRNTT.com   2009-11-05 10:32:28  


熊卓為遺像及其手術記錄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訊/《華商報》今天刊登評論員畢詩成的文章“央視與北大醫院能否掐出公眾看病權”,作者認為,“不管真相如何,這場‘掐架’很可能會戳破一層幕布,以一個醫學教授的‘非正常死亡’,令醫院里‘無證行醫’的問題進入公眾視野。…怎樣保障公眾的看病知情權不受傷害?建立怎樣的機制才能提高患者自我保護能力?靠什麼力量對醫務資源進行社會監督?這都是新醫改重新布局之時需在制度上深刻回答的命題。”文章內容如下:

  這兩天,央視和北大第一醫院“掐”起來了。央視3日晚做了“北大3名在校生無證行醫致本校醫學教授死亡”的報道。北大醫院4日回應稱報道失實、斷章取義,並警告央視記者不實報道“是要負責任的”。同日,死者家屬拿出三條“鐵證”,證明該醫院“非法行醫”存在。衛生部則回應醫學畢業生從事醫學診療不算“非法行醫”,但必須遵守“在醫師監督指導下”等規定。你來我往,唇槍舌劍,令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

  誰是誰非?公眾僅憑“某家之言”恐難有準確評價,相信今日二審,將有一些基本判定。真相留給專業的人,用專業的方式去廓清。我們在意的是,所謂“實習生違規行醫”到底是小概率偶發事件,還是具有一些普遍意義?有自稱醫療界人士爆料,“全國大多數醫院,無證行醫現象十分普遍”。如果此言不虛,這是怎樣觸目驚心的“黑幕”?每念及此,我們豈敢以事不關己之心,漠然地作壁上觀?

  北大醫院據說在業內算是享有盛名的。按央視記者調查,當初負有責任的實習生非但沒被問責,反倒成了該院主治大夫;有護士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現在住院處的主力醫生,有不少就是在校學生;在被問到“有無職業資格證”,竟有回答稱“明年就可以考”。如此不以為然的狀態,讓人著實懷疑其是否已成行業“潛規則”。縱是北大醫院“回應”當中,也承認確有違反規定未請示上級醫師而擅自開處方者,但強調這是“個人行為,沒有代表性”。只是在你的醫院里違規看病開方,你說是個人行為,恐難服眾。

  若報道不虛,那麼在諸般亂象氛圍之下,出現“在校生治死醫學教授”雖有偶然,卻又似乎並不突然。依此邏輯,我們不敢追問的是:有多少“不明真相”的患者,到了也不清楚給自己動刀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以往說“非法行醫”,往往是小診所、黑診所或一些鄉村大夫,忽視了普受信賴的大醫院,也有可能利用監督空白,節約成本違規使用實習生“過分”承擔工作,製造另一種“非法行醫”。在同周邊人討論此消息時,竟聽到不少類似抱怨:明顯是實習生的“穿白大褂”的主動出診,“笨手笨腳”一看就很可疑,但在醫生強勢、患者弱勢下,誰也不敢輕易質疑,冒然要求人家“請出示證件”,只能吃啞巴虧。

  衛生部、教育部對於實習生臨床診療確有規定,但基層醫院如何執行,卻也不能盲目樂觀。網民在大量“同題舉報”後,有人剖析類似狀況的根源:可能有醫師門檻太高、資格證難考問題;可能有醫患供求失衡、醫療缺口太大問題;更可能有醫院放鬆自我管理問題。除此之外,恐怕還有醫療人才教育問題:實習生也是將走出醫科院校大門的畢業生,何以會如此不可信、不靠譜?“醫學博士不會處理常見病,年輕心內科醫生不會看心電圖”等扭曲的臨床教育早就飽受詬病。怎樣克服這類弊病,避免患者支付“小白鼠”的代價,顯然亦須深刻檢討。或許,有些屬“結構性原因”,但在“人命關天”最高信條之下,任何遷就都是不可容忍的,管理部門必須嚴肅整治、嚴加規範。

  不管真相如何,這場“掐架”很可能會戳破一層幕布,以一個醫學教授的“非正常死亡”,令醫院里“無證行醫”的問題進入公眾視野。我們向這位北大教授致哀,也希望此輪風波能引導一場反思。更為規範的管理,對患者、醫院、實習生本人,都是一種保護。

  長期以來,我們關注看病難、看病貴,此番爭議提出了一個新概念——— 看病知情權。怎樣保障公眾的看病知情權不受傷害?建立怎樣的機制才能提高患者自我保護能力?靠什麼力量對醫務資源進行社會監督?這都是新醫改重新布局之時需在制度上深刻回答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