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說韓國有功於中國文化傳承

http://www.CRNTT.com   2009-02-20 11:10:22  


 
  儘管今天有少數韓國人千方百計要割斷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個別人甚至本末倒置,捏造史實,但在歷史上,朝鮮一直以中國的一部分自居,或者以天朝的藩屬國為榮。我在韓國親眼看到不少古代士大夫的墓碑,無不題為“大明朝鮮國”、“大清朝鮮國”、“有清朝鮮國”。特別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出兵援助朝鮮擊敗日本侵略後,朝鮮君臣感恩載德。在清朝入關後,朝鮮不顧國小民窮,君臣多次密謀,要幫明朝恢復,以報“再造之恩”;並誓死抵制清朝雉發易服,延續“漢家衣冠”。19世紀末,在內亂外患深重,瀕臨亡國之際,還寄希望於宗主國清朝出兵相助。

  從公元前2世紀歸入西漢版圖,朝鮮北部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達數百年,中國文化成為當地主流文化,也成為朝鮮半島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從那時起朝鮮地區就直接採用漢字,即使是在制訂了自己的文字後,漢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鮮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倫理道德、學術文化,無不來自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西漢末,朝鮮北部的方言與“燕代”(大致相當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一帶的人相同。朝鮮的世家大族,無不自稱源於中原大姓,箕子、周公、孔子、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河東柳氏,直到朱熹等,在朝鮮都有大批“後裔”。儘管這些大多出於攀附,卻反映了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古代朝鮮的崇高地位。何況,文化並不一定以疆域為界限,即使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或隸或分,時密時疏,但在近代以前,朝鮮半島一直屬中國文化區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韓國文化源於中國文化,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根據朝鮮半島的具體條件,創造了新的形式和內容。這既是韓國文化的成就,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其次,正如孔子所說,“禮失求諸野”。由華夏諸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的華夏(漢)文化,隨著人口的遷徙、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擴大到中原王朝和藩屬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在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現象呈波浪型推進,由中心而邊緣,由發達、先進區域而至相對落後區域。由於邊緣地區往往地形封閉,交通阻塞,人口很少流動,接受新文化遠遠遲於中心區域或發達地區。這種滯後現象也反映對既有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所以一種在中心區域早已消逝的文化現象,卻能在邊緣或閉塞地區長期存在,並且產生新的形式和內容。當這種文化成為當地的主流,得到普遍的認同後,當地人會倍加珍惜,並且不斷創新,在某些方面甚至會超過母體文化。正因為如此,當初孔子才會到“野”去求中原華夏已失去的“禮”。那麼在今天,有些在中國已經失去的“禮”,也完全可能在韓國找到。如果這些“禮”得到發揚光大,豈不是以往的朝鮮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豈不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光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