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杜甫詩歌在清代台灣的傳播與接受

http://www.CRNTT.com   2024-11-19 00:11:03  


 
  李逢時之後,即當數陳肇興。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清台灣府彰化縣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攻陷彰化縣城,陳肇興僻居武西堡(今南投集集)牛牯嶺等地。同治三年(1864)事平返鄉,任白沙書院山長。著《陶村詩稿》八卷,其中七八兩卷以詩紀史,專門書寫戴潮春事件的起訖經過,以及聯莊禦敵、義民糾結、將士陣亡、百姓流亡、家庭離散諸事。陳肇興仿杜、集杜,尤其是次韻杜甫《北征》之詩,代表了清代台灣地區詩人杜詩接受的最高成就。咸豐十一年(1861),陳肇興作《前從軍行仿杜前出塞體》九首及《後從軍行仿杜後出塞體》五首(以下簡稱《前從軍行》《後從軍行》)。其寫作背景當與太平天國軍攻入閩、浙有關,這可以從其《後從軍行》詩中略知一二。如《後從軍行》其一云:“粵西有巨盜,十載煙塵昏。蔓延至浙水,召募急如焚。”〔9〕“粵西”是今廣西的別稱。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到咸豐十一年,整為十年。期間,太平軍勢力蔓延至全國十餘省份,所謂“蔓延至浙水”即其一端。“召募急如焚”,謂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軍而四處擴軍招募,其中也包括在台灣招募,其三亦云:“羽書如流星,請援來百蠻”〔10〕,可證官府到百蠻之地——台灣徵兵。另外,《後從軍行》之五說“昔赴常山縣,今往衢州城”,也提到了浙江的兩個地名。因此,陳肇興的前後從軍行詩,主要書寫台灣山賊應官府之招募,渡海至浙江一帶從軍的過程和經歷。《後從軍行》五首其一:

  “封侯無相骨,際會須風雲。君看牧羊兒,一勝拜將軍。粵西有巨盜,十載煙塵昏。蔓延至浙水,召募急如焚。投轅授旗甲,萬馬如蜂屯。男兒身許國,生死安足論。努力事戎行,及時當樹勳。”

  主要寫男子應召從軍的背景和意義。“粵西有巨盜”“蔓延至浙水”,寫太平天國起義,男子應召從軍。一個牧羊人,尚可一戰成名,拜為將軍。際會風雲,封侯在望。末四句勉勵男子要不畏生死,以身報國,抓住機遇建功立業。又《前從軍行》九首其三:

  “八尺生番布,裁為戰士衣。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出門別親故,有淚不肯揮。英雄期馬革,何用室家為。”

  首二句言以生番之布裁為戰士之衣。生番是清人對台灣未歸附管轄的原住民的稱呼。三四句寫男子槍法好,能擊中飛鳥。五六句寫男子與親友告別,淚不輕彈。末二句言其馬革裹屍之志。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爆發,陳肇興作《感事述懷集杜二十首》,其序云:

  “僕本恨人,時逢喪亂。竄身窮谷,跣足空山。忍死以待王師,抆淚而呼子弟。效班彪之論命,欲悟隗囂;值錢鳳之洩言,幾危溫嶠。東奔西走,晝伏宵行。聽砲礮之聲,則淚隨響落;望旌旗之色,則魂逐雲飛。於焉取杜詩而讀之,茫茫百感,如在目前;渺渺千秋,如逢夙構。淒風苦雨,悉古人已涉之途;斷簡殘編,即我輩欲宣之蘊。爰尋章而摘句,因會意以成文。有唾皆珠,無牙不慧。蓋家國之慨,前後同歸;亦哀怨之音,古今一致云爾。”〔1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