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美中教育交往衰退 專家憂心忡忡

http://www.CRNTT.com   2022-04-29 00:07:29  


專家探討美中教育交往現狀與前景 威爾遜中心視頻
 

  李成分析,烏克蘭危機有可能引發的對華二次制裁帶來分裂世界的威脅,世界在貿易投資、產業供應鏈、油氣資源、信用卡系統、金融貨幣體系、5G互聯網、衛星導航系統、太空探索、軍事、意識形態等十個方面分裂為兩大集團。基於兩個不同政治體系的國際教育交往,也出現極化現象,推動所謂“民主對威權”的兩極世界。

  李成認為,美中教育脫鉤正在發生,華盛頓對美中教育交往的流行觀點不再是希望通過接觸來改變中國,而是害怕接觸削弱美國的優勢和安全。這導致2018年特朗普政府一度動議終結美中教育交往,雖然沒有實現,但還是推出許多改變遊戲的政策項目,包括將中國當作美國全社會的威脅,司法部推出針對中國和華人的“中國項目”,取消和平隊和富爾布賴特項目,限制中共官員及其家屬訪美等。

  李成表示,拜登執政以來情況有所好轉,拜登聲明美中教育交往將繼續,但美國國會正在醞釀的跨黨派全面競爭法案,與特朗普政府的手法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有人辯解這是美方對中方有爭議性行動的反應。

  美中教育基金會執行主席張之香指出,美中教育關係正經歷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時期,在緊張的國家關係背景下,沒完沒了的新冠疫情令國際教育陷入了“完美風暴”。拜登當選後雖然基調有所改變,但實際政策上並沒有多大改變。美中之間的經濟和科技脫鈎,影響著教育交往。美中教育關係不太可能很快重置,要恢復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教育脫鈎的可能性反倒變得更加真切。<nextpage>

  張之香指出,當前美中學生交往和雙向留學都被打亂,尤其是新去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今年已幾近於零,中國來美學生數量也在下滑。美中教育不平衡愈演愈烈,2009年中國來美學生是美國赴華學生的8倍,2018年擴大到30倍。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的“門戶開放”年度報告,2020到2021學年共有31.73萬名中國大陸學生正在美國的大學留學,比上一學年減少1成5。2019到2020學年,美國赴華留學生2481人,比上一學年驟減7成9,只相當於2011年高峰期時的六分之一。

  張之香指出,美中機構間的文化教育交往也大受影響。比如2018年美國“國防授權法”要求美國的大學在孔子學院與五角大樓資助項目之間做出選擇。本來在美國有上百所的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現在只剩下18個。

  對於美中交往衰退帶來的意涵和後果,專家們直言這不利於任何一方。<nextpage>

  曾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的張之香表示,教育脫鈎有損美國的利益。美國的大學正在失去競爭優勢和國際優等人才。中國學生2018年、2019年每年給美國帶來150億美元的收益,但隨著中國學生減少,有些大學已經開始靠保險來彌補中國學生減少的損失。

  美國理工科領域博士一半是外國出生者,美國學校依賴中國和外國科學家和研究者來保持科技上的優勢。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美國人才有6成來自外國,而來自中國的又占其中一半。

  張之香指出,美國司法部的“中國項目”已經在亞洲研究者中產生恐懼感,它摧毀了許多人的個人生活。中國開始經歷反向的“腦力流失”。“中國項目”雖被司法部停止,但國會正在推出類似的“中共項目”。隨著中期選舉臨近,會有更多的反華焰火,美國理工科人才赤字會變得更糟。

  多年來對美中人文交往多有研究的李成認為,華盛頓不應低估西方在與中國進行的四十年教育交往對於中國精英的影響。比如在俄烏衝突問題上,中國精英和公眾的意見分歧,表明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美國與中國脫鈎,也會損害美國在科技上的優勢。<nextpage>

  李成指出,北京也應認識到,美國學生現在越來越沒有動因去中國留學;西方國家學生去中國學習和定居的意願在新冠疫情開始之前已經開始下降,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數量也在下降;外國遊客給中國帶來的收入只佔中國GDP的0.3%,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這些對中國都是不利的。

  張之香強調,長此以往,兩國都要考慮後果。因為青年學生對於彼此的一手認識,對於未來他們處理兩國關係尤為關鍵。她說,失去人員交往,我們就會失去人性。為了人類利益,美中兩國不能讓相互敵對成為根深蒂固的組織原則,必須實現教育交往的正常化,盡量建設相互理解,推進全球問題的和平解決方案。

  在悲觀的評估之中,李成提到了一絲亮色,那就是“谷愛凌現象”。他認為,這反映了Z世代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和全球視野。美國不斷有民調發現,29歲以下的年輕人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比年長者高15到30個百分點。“我們可能要靠Z世代來拯救美中關係了。”李成說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