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速度與質量再平衡是今年中國經濟政策主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19:12:06 |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宣宇、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張方博文章表示,2014年政府保持區間調控彈性,堅持底線思維,做到了經濟增長“調速不減勢”,同時多數“軟指標”顯著改善,“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明顯進展,充分顯示出決策層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和主動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2014年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平穩運行,是本屆政府創新宏觀調控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孕育 文章分析,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比第二產業高出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2013年提高1.3個百分點至48.2%,高出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這是繼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後更趨優化;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1.3個百分點至51.2%,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單位GDP能耗比2013年大幅下降4.8%,降幅擴大1.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等年度環保量化指標全面完成,節能降耗減排繼續取得新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快,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正在加速成長,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加快孕育。這些趨勢性發展成果是2014年中國經濟 “成績單”的突出特征,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集中表現。 經過30多年嚴重依賴環境和資源消耗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已發生深刻變化。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大趨勢性變化深入闡述“新常態”的特征。這些新趨勢的壓力,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持續深度調整形成的倒逼力量,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中國經濟在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效益之間的再平衡,是適應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加重視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逐步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需要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是深刻總結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有效化解當前“三期叠加”困局的必然選擇。 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 文章稱,如果單從數字看,7.4%的年度增速是1991年以來低點,受房地產調整、製造業淘汰落後產能、環保減排硬約束等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行,全年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但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政府始終保持定力,主動作為,在區間管理下實施定向調控,沒有采勸強刺激”,而是力推“強改革”,通過持續簡政放權“先手棋”和制度建設“連環炮”,大力調結構、著力惠民生,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充分運用創新這把“金鑰匙”,順利實現了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作了全面系統論述,指明了當前及今後相當長時期經濟發展政策和創新宏觀調控的最重要背景,也是把握今年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走向的根本依據。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只要中國經濟轉型尚未成功,經濟下行壓力就始終存在,調結構促轉型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決定了經濟“下行壓力”的長期性經濟下行壓力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相伴相生。2015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下行壓力,但本屆政府對新常態的準確把握和業已彰顯出的引領新常態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利於引導並促成社會合理預期,形成廣泛的思想和行動合力共同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創新驅動、向中高端邁進。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