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劉勝軍:習近平集權有利於推動改革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0:20:31 |
3)權貴資本。隨著“半統制半市場”經濟的發展,權力愈來愈嘗到甜頭,“權力攪買賣”成為常態,各類權貴資本長袖善舞,20世紀90年代一度受到嚴厲打壓的領導幹部子女經商以更大規模卷土重來。《決定》要求“完善並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親屬經商、擔任公職和社會組織職務、出國定居等相關制度規定,防止領導幹部利用公共權力或自身影響為親屬和其他特定關係人謀取私利”。市場導向的改革(如IPO註冊制)和中紀委的強勢反腐,意味著權貴資本空間將受到壓縮。 理解了誰是既得利益,就不難想象改革難度之大,甚至有學者哀嘆“改革已死”。 出路何在?筆者以為,要破解改革的利益僵局,有三條路徑。 路徑之一:指望官員的覺悟,即“靈魂深處的革命”。 曾任證監會副主席的高西慶說,“我們的官員不可能再像過去那麼舒服了。官員既要有能力,還得有理想主義才可以。”筆者以為,個別官員或許會有理想主義,但這是小概率事件。把改革希望寄托於官員的覺悟,無異於“與虎謀皮”。“屁股決定腦袋”,才是最強大的法則。 路徑之二:擴大社會參與。由於改革是利益的博弈,因此如果社會公眾能在改革博弈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改革就會更容易推進。《決定》要求編制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提高財政透明度、權力清單制度、負面清單管理,就是為了引入更多社會監督來倒逼政府改革。例如,如果能實現《決定》建議的“完善人大工作機制,通過座談、聽證、評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人大將會有更大的壓力和動力去向政府問責,才能真正“硬起來”。 路徑之三:重建中央權威。20世紀90年代,朱鎔基推行改革,也面臨諸多難啃的硬骨頭。對此,朱鎔基以“準備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的改革家氣概,開展了推土機式改革,在官僚體系中營建了“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氛圍。但過去十年改革陷入停滯,也反映了“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領導力尷尬。顯然,新一屆領導要讓各個部委、地方政府乖乖地“放權讓利”,重建中央權威是前提條件。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央權威較強的時候,是改革推進比較順利的時候,例如鄧小平、朱鎔基的強勢領導力。反之,中央權威較弱的時候,改革往往陷入僵局,例如過去十年。20世紀90年代初期,面對改革的迷茫,鄧小平不得不再次出山南巡發出“誰不改革誰下台”的最強音,從而避免了改革失敗。 眼下,面對落實《決定》60條改革的巨大挑戰,我們已經看到了重建“新權威主義”(即具有現代化和市場經濟導向的開明的威權政治)的傾向: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