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百年宋教仁

http://www.CRNTT.com   2013-03-23 11:14:46  


 
  與議會相關的是政黨,宋教仁認為政黨和議會類似。國家里集中一些優秀分子組成政黨,由政黨代表人民參與政治、過問政治。那什麼是政黨?宋教仁想法是:政黨有兩個要點——一是政黨要有政見、要有主意。民國初年宋教仁所謂的政見就是堅決地實行民主憲政,鞏固共和政治。同時政黨要有一定的組織,沒有組織成不了政黨。這里要強調的是宋教仁心目中的政黨和現在熟悉的、看到的中國共產黨組織體制不一樣。宋教仁所說的政黨有一定的組織但比較鬆散。某一個國民贊成政黨的政綱與主張,特別是對宋教仁自己組織的黨來說,贊成他維護共和、堅持民主憲政的主張來說就是這個黨的黨員;反之贊成別的主張就成為另外一個黨的黨員。這好像和他主張的政黨是一些優秀分子的集合的主張不是完全一樣。總之宋教仁在民國初年時主張一定要重視議會和政黨的作用,而不是說每個國民都直接參與政治。這是宋教仁第二個大見解——政治議會和政黨。

  這里有一個插曲,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大陸對宋教仁的批評非常多非常多,說宋教仁議會迷,迷信議會的功能、作用,用議會的手段從事政治,以議會這個東西跟袁世凱、北洋軍閥、專制的政治勢力獲得一些妥協。當時他們批評宋教仁是借用了列寧評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有一些主張社會主義色彩的黨不主張用武力、槍杆子來推翻現存的政權,而是用一種和平的議會選舉手段實行社會主義、實現他們社會主義的主張。現在看來宋教仁用議會的手段、和平的手段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反倒更顯得非常珍貴。民主政治是一個講妥協的政治:我執掌政權或者政治勢力、政治派系執掌政權,一定要容許不同派別或者反對黨存在,容許不同的意見存在,兩種政治勢力達成一種妥協。這是民主政治或者是憲政政治的要點。可在中國歷史上不要這種妥協,一個國君當上皇帝後不允許任何不同政治勢力和任何異端思想存在,但宋教仁議會政治主張是這樣一個特點。

  第三,宋教仁主張英國模式:責任內閣和政黨內閣。什麼是英國模式?可能很多網友會有疑問,英國不是君主國家嗎?這要說起宋教仁對憲政目的的認識。在宋教仁看來,憲政是唯一的,文明國家所必須的,實行憲政了,不管你是君主制還是共和制就是好的,實行了真正的民主。在這個立場上,宋教仁對當時日本政治批評得非常多。可當時社會不是如此,因為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了中國,日俄戰爭中又打敗了俄國,很多人尤其是晚清君主立憲派的人士對日本的政治非常羨慕,日本由弱到強。但宋教仁在日本六年觀察到日本不行,因為日本不是一個真正的立憲政制,充其量算半立憲半專制,為什麼?宋教仁指出,日本從倒幕維新以來什麼人執政?是倒幕有有功的西南藩閥執政,這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藩閥政治、武人政治,所以宋教仁認為日本以後不改永遠不算是立憲政治。相反他對英國政治贊譽備至。1911年英國通過《議會法》,《議會法》規定了縮減了貴族院的權力。傳統英國貴族院的權力比較大,但隨著英國革命後逐步縮小貴族院(上院)的權力,下院眾議院也就是民選的議院的權力在逐步增加。所以宋教仁非常欣賞、稱讚1911年英國縮小貴族院的權力做法,甚至認為這是英國的一次國會革命。並認為經過這次國會革命後,英國政制跟民主共和國家一樣,都達到了現代文明的標準,是一個現代的文明國家,跟民主共和國家沒有什麼大差異。所以宋教仁的理想中就是英國政制。

  孫中山主張實行總統制, 宋教仁主張責任內閣制,他認為將來中國革命成功後恰恰有可能是革命黨人自己推行專制獨裁。 

  當時世界上的共和國家大概有兩種體制:一種是美國式的總統制的內閣制;一種是當時法國式的責任內閣制,日常政務由內閣處理,設內閣總理,內閣總理相對來說對議會負責,而不是對總統負責,但那時的法國是一個不完全的內閣制,有半總統制、半內閣制的色彩。現在完全的責任內閣制的共和國家有德國、印度、以色列,法國不是,因為總統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宋教仁認為像法國這樣的不徹底,覺得共和政制下要避免專制獨裁重現,因為在中國專制傳統太深厚,一個人一旦握有了最高權力後就可以為所欲為,生殺予奪的權力太大了,而且因為一個人的進退、一個人的拍腦袋、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對國家的影響太大了。所以宋教仁說一定要限制、減小國家象徵性的最高領導人權力,所以認為要實行像英國那樣的體制,只不過英國是君主國,中國是一個共和國,咱們是總統,但不像英國那樣世襲,結束終身制和世襲制,但這個總統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徵,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力,實際政務處理由內閣負責,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專制、避免獨裁,同時也就避免了由於個人的不同的性情、不同品德、個人缺陷對國家政治的影響,這是宋教仁從他的理想出發,所以他理想中是英國體制,不但是英國體制,還有英國的兩黨制。他設想按英國體制,哪一個政黨獲得議會的多數就由哪一個政黨來組織責任內閣,責任內閣向議會負責,而不是總統負責,這樣內閣和議會取得充分一致,國家和政制能夠比較好的推行,所以由獲勝的政黨來組閣。也就是說今天你的政黨獲勝了,你來組織責任內閣、負責實際政務;如果明天你的政黨在選舉中失敗了,就成為在野黨。他認為1912年的中國政黨太多,最好有兩個大黨,這兩個大黨互相監督、輪流執政。換句話說宋教仁主張和中國傳統完全不一樣,中國傳統政治是一個排他性的政治,宋教仁主張責任內閣制是一個不排他性的政治,是可以允許其它思想存在的政治,即英國式的責任內閣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