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國維: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正常死亡

http://www.CRNTT.com   2012-06-09 09:08:14  


王國維(1877年—1927年),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1927年6月2日自沉昆明湖。
  中評社北京6月9日訊/“事實上,如果把王國維之死重新推理,就會發現在‘他殺’的前提下進行重新解釋,才能真正讓這一個‘正常的意外死亡’得到證明,而王國維之死的文化意義也才能真正得到確立。”騰訊文化日前登載劉典俠文章“王國維: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正常死亡”:

  王國維生不逢時,死亦未穩。生有五十年,程頤說“五十,數之成也,故損一以為用”,這就是說王國維的生不逢時了,而王國維的死因一直撲朔迷離,各種說法似乎都能自圓其說,又好像都不能蓋棺定論,要破解這個謎團,必須用大衛•芬奇式的“十二宮”手法,抽去一個“一”,那麼觀堂老人之死則有機會水落石出,其生也會流轉不息了。

  觀堂老人之死有一個基本統一的判斷:自殺。而其原因無非又分為以下幾種:性格悲劇和歷史悲劇等,這些說法幾乎都是文化人從文化的角度來判斷觀堂老人之死,甚少科學依據,而在當時,也並沒有提供可信的法醫證明來推定王國維就是自殺。事實上,如果把王國維之死重新推理,就會發現在“他殺”的前提下進行重新解釋,才能真正讓這一個“正常的意外死亡”得到證明,而王國維之死的文化意義也才能真正得到確立。

  “自殺”就是王國維生命中必須抽去的“一”。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 自殺?他殺?

  19世紀末,杜爾克姆將自殺歸結為個人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在他的理論當中,自殺又可以分為:利他性、自我性、失調性和宿命性。對於這個說法,王國維是並不一定能夠同意的,因為在他看來“人生總是堪疑處,唯有茲疑不可疑”。粗暴地移植這種世界觀,是因為要懷疑越深,則內心的嚴肅越甚。在排除王國維的自殘傾向以及遺傳性疾病之後,如果我們假設王國維是自殺的話,那麼幾乎可以將王國維的自殺原因先圈回到杜爾克姆的四種自殺因素當中,也就是說,王國維如果是自殺,必須有邏輯可靠的心理動機,否則就很難確鑿地認定他的死亡是“自殺”。

  溥儀回憶裡曾說起羅振玉跟王國維之死有關,後來就有人在王國維的生平裡找到佐證,說王國維是被羅振玉逼死的。但請注意的是王國維的遺書裡有“經此世變”這四個字,如果羅振玉是“世變”,那麼顯然與王國維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衝突的,這樣一個在經世和自我完善中糾結的學術狂人,因為被自己的親家欺負,而選擇自殺,無疑是相當可疑的。

  中國的讀書人歷來有很濃重的本位思想,這種本位主義並非對應集體主義,而是開放的世界觀念,中國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是長久依賴的事情了,在這個前提下,小到宗族,大至道統,都有一個“己身”和“他有”的辯證關係。王國維家學淵源,在奉守正統名分上是非常講究的,祖先裡為官的很多,遞有文武,出過抗金名將,王國維是很為此自豪的,曾經專門寫過《補家譜忠壯公傳》。王國維的身份認同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的,所以以陳寅恪和趙萬里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將王國維的死歸結為自殺,陳寅恪為觀堂老人所撰的挽聯中寫:“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趙萬里的《王國維年譜》中也從歷史和個人等多個方面來推導王國維的死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