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取消“農民工”稱謂只是城鄉平權第一步 | |
http://www.CRNTT.com 2012-01-13 10:30:33 |
1月11日,李方平等八位律師、學者向國務院寄出《公民建議書》,建議書認為,“農民工”稱謂存在歧視成分,不利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請國務院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政府行文中變更“農民工”稱謂,並借此推動城鄉戶籍平權。 在中國,有兩個帶有明顯歧視色彩,卻被全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長期襲用的概念,一個是流動人口,一個是農民工。兩個名詞指的是同一群體,那就是從農村來城裡工作的人員。 所謂“流動人口”,他們不同於移民,來自其他地方,卻沒有在一個地方扎下根來,而是候鳥般,每年從鄉村來到城市,而且每次回鄉,不知道下次飛往哪裡。因為無根,所以“流動”。所謂“農民工”,更加形象:身體進了城,幹的是工廠或工地的活,根基仍在鄉村,身份還是農民。一身二任的“農民工”揭示了中國工業化領先城市化,城鄉之間有鴻溝的現實。 流動的農民工以自己的勞動、青春、鮮血乃至生命,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其工資低下且常被拖欠,保障缺乏,為中國產品爭得了價廉物美的國際市場地位。他們是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產物,一些城市卻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如此缺乏權利含量的身份,理所當然得不到新生代進城務工者的認同和接受。2011年12月8日,全國婦聯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新生代進城務工者不希望被稱為“農民工”。在日常生活中受惠於他們的老市民,也同樣不認同、不接受這一歧視性稱謂。2010年2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1個省(區、市)7402人進行的調查顯示,83.3%的受調查者認同新生代農民工成為“新市民”。 社會各界對於改變“農民工”稱謂的呼籲聲更趨高漲,並且得到了各地各級政府的響應: 去年12月,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農民工”稱呼背後有歧視,要鼓勵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社會。今年年初,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要求加快研究並適時出台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根據職業和工作年限享受相應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融合。 1月4日,民政部出台《關於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描繪了進城務工人員參與城市社區生活的“路線圖”。 現在,八位律師、學者向國務院寄送公民建議書,說明在這一問題上全社會已達成高度共識。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