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脆弱的東亞崛起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10:55:49 |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日本的經濟騰飛為標誌,亞洲的崛起,尤其是東亞地區的崛起,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所謂的“東亞模式”,也因此而得名。在經歷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東亞地區經濟的集體性崛起,更是成為歐美部分媒體和學者熱議全球權力重心東移的重要依據。 如果僅僅以經濟上的崛起作為東亞的崛起的判斷依據,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或許,從經濟層面上看,東亞區域的經濟力量確實比以前更為強大,影響力也更為深遠。但就現實而言,東亞的崛起是否意味著全球經濟重心、權力重心的轉移,則仍然值得懷疑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東亞崛起往往與美國衰落這樣聯繫在一起的。這樣的論調,就更值得商榷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歐美學者都會認為東亞的經濟崛起必然導致歐美權力的丟失。法國經濟學家和哲學家蓋伊.索爾曼日前就在《聯合早報》刊登文章《何為“亞洲世紀”》,對類似的說法予以了否定。他認為與其說是“亞洲世紀”的到來,還不如說是“全球世紀”的到來。當然,索爾曼作出此判斷的依據,依然是西方歐美國家慣用的評定標準,比如一體化的經濟體制,決策機制、安全等各方面的內容。其藍本顯然是來自歐盟的模式。 那麼,東亞真的崛起了嗎?我們可以這麼認為,東亞確實崛起了,但其崛起存在某種脆弱性。並且,這樣的脆弱性在所有東亞國家並沒有共性。具體地說,中國面臨的是內部的社會、經濟轉型的問題;而日本則在政治上趨向於更為保守,更顯“老化”;對於努力實現東盟一體化的東南亞國家而言,組織內部的紛爭仍將是決定其一體化命運的關鍵因素。 中國在社會、經濟領域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是不言而喻的。現時下,單純依靠經濟上的增長,已經很難滿足普通公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了。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涉及官員腐敗、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不斷被暴出,被曬到公眾的面前,公眾的容忍度已經越來越低。 同樣地,在經濟轉型上,儘管北京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表明其實現經濟轉型的決心,但事實上,現實中的中國經濟並沒有任何實現轉變的跡象。甚至於,在此前不久的中美匯率之爭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認為,中國之所以如此強硬地回應美國方面的要求,是因為北京政府希望借此以安撫中國國內日益增強的不滿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目前的經濟崛起,並不代表今日中國崛起之勢,在今後能夠得到繼續。相較於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的各類挑戰,來自中國內部的挑戰,將是對北京政府更大的考驗。 但不管如何,北京政府在政治上的決心和意志,仍將有可能實現中國現代代之路上所面臨的諸多內部矛盾。相對而言,日本國內的政治生態,對日本的國家前途傷害更大。實現日本的政治大國化,一直是日本的追求目標。但現時下的日本政治生態,卻並不顯得樂觀。日趨保守化、老人化,是日本政黨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儘管日本在去年成功實現了政黨輪替,但新執政的日本民主黨政權,同樣擺脫不了日本的“權力金錢”遊戲。鳩山政權的支持率不斷下挫;但最大的在野黨自民黨,同樣未能從中漁利,反而有在野分裂的趨勢。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