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誰在敗壞孔子?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06 11:30:57 |
接下來的事情似乎又是注定了的,《孔子》的上座率出奇的低。原因也不難分析,一是對於那些不常看電影的人來說,《阿凡達》剛剛收割完一次票房;二是《孔子》這個題材拍成電影也很難吸引人。更何況於丹此前煲制的“孔府雞湯”也收割了一次等等。經年累月,孔府食客可謂應有盡有,但有趣味者實在鳳毛麟角。為此,長於調侃的網友押沙龍在微博中忍不住要大改劇情:孔子和南子纏綿一夜,產生真摯愛情,後來孔子被人害死,彌留之際握著南子的手:小南,我愛你。南子突破黑暗勢力包圍,將論語秘藏起來。幾千年後,這本書落到於丹手里。黑暗勢力馬上殘酷追殺她,但在最後一分鐘,於丹衝進百家講壇將這個驚天秘密公布於眾。有網友跟帖,“最後發現,追殺於丹的人是莊子……”種種惡搞的背後,是人們對趣味缺失的盡情嘲諷。而嘲諷,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看到這些人在“敗壞孔子”,有人也許會怒不可遏了。然而,你能肯定這些人在敗壞孔子麼?在我看來,真正敗壞孔子的,恰恰是那些自己吃孔子飯還要端走別人飯碗的人,是那些強迫他人接受孔子、無視他人思想自由與審美自由的人。因為胡玫說“相信國人在這場對決中會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更是大而無當的道德脅迫。我在網上看到不少針對劇組和孔子的怨忿之辭,這也算是一種抵制了。我甚至注意到,在我所關注的微博里,誰要說自己打算去看《孔子》,還得事先解釋一下。有人便這樣說了:“諸位,我不是想去看《孔子》,只是想刺探一下它的上座率”雲雲。如此情景不可不謂有趣,由於有人動員包場看電影,即使是自願買票的人,也難免有某種“被包”之不適。 同樣具有嘲諷意義的是,公映之前,主演周潤發曾在上海表示“看《孔子》不流淚的不是人”。而在新浪的調查中,絕大多數人發現自己不是人,因為沒有掉眼淚,“想不通有什麼好掉眼淚的”。看來《孔子》不愧是大片中的大片,《阿凡達》是在屏幕上魔幻,《孔子》是“功夫在屏幕外”的魔幻——進電影院時是一群人,出電影院時是一群野獸。 孔丘不過是位“傑出青年”,但僅此而已。我承認,孔丘的一生是積極有為的一生,是自我實現的一生。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其奔走呼號,試圖通過道德重建人的價值與社會秩序,知其不可而為之,著實是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然而其後來的成王成聖,不過是後代有話語權者推崇的結果。而如果只是為了推崇他而否定其他人的價值,或為了推銷與他相關的產品而排斥其他產品,顯然是不道德的。回望歷史,更可以看到,“獨尊儒術”和“焚書坑儒”一樣,其實都是在敗壞孔子。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