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與印度相比誰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08:01:52  


 
  印度的私有化和市場化程度要高於中國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在中國有競爭力的是政府,但在印度有競爭力的則是那些在真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私人企業,沒有政府的幫助,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是沒有能力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而在印度只要能夠在市場環境下勝出的企業同時也就具有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語言也是一種國際競爭的要素,中國的企業家大部分不會講英語,但是印度的企業家並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即精通英語,於是印度企業的管理層和創業人員無需翻譯或文化向導,就能對西方和國際社會的前沿商務動態了如指掌,他們精通電子計算機、管理理論、市場營銷戰略和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所以與中國的企業相比,印度的企業便具備了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因為有了技術創新,印度的企業便有了依靠知識產權進行對外投資的能力。

  相比之下,中國由於企業缺乏創新能力(這既與缺乏人力資本有關,也與缺乏有效的產權制度—如知識產權等高度相關),只能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要素從事加工貿易,而難以依靠知識專利等對外投資。其中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國際經濟中流動性最強的是資本,其次是商品,最差的是勞動,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為豐裕的勞動要素,然其國際流動性很差,與勞動要素相比中國仍然是一個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更不用說那些支持企業對外投資的知識和技術,更是嚴重匱乏。於是,受人力資本短缺和知識產權缺損的制約,中國企業不可能對外直接投資,受勞動力不能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流動的約束,中國企業也沒有必要對外直接投資,因為國際上任何國家的勞動成本都比中國要貴得多。結果,中國只能借助於國際資本的流入,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國際產業內和產品內的分工與貿易來實現國際化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與一般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印度確實與眾不同。但是,我們有必要指出的是,印度經濟發展中的以上特點,既反映了印度經濟的落後性,同時又反映了它的先進性。因此,中國不能簡單地以印度的經濟表現作為依據來作出非理性的價值判斷,比如,印度的服務業和國內居民消費在GDP中的占比較高,就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出了問題,從而不顧中國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實際約束進行政策調整。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或者是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的制度與要素禀賦的約束,因此,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能否可持續增長,關鍵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第一,國民經濟發展模式是否符合本國的存量禀賦結構及其動態的演進;第二,當經濟增長面臨制度或者要素瓶頸的時候,能否通過改革與開放來突破這樣的瓶頸。由此可見,中國今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內需不足、產能過剩、服務業占比過低等問題顯然是不能通過結構調整而得到解決的,相反,我們所需要的是更進一步的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