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陷入“自己製造的不可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09-07-07 11:11:36  


台灣社會不同群體,越來越懂得提高製造動靜的分貝。
  中評社台北7月7日訊/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媚俗、討好、癱瘓、無能併發症”。作者認爲:“最嚴重的乃是政治如機器,它必須永遠有動能輸入,機器才可保障永動,當動能停止輸入,大家就混著過日子,公事的圖章愈蓋愈多,時間也愈拖愈久;許多跟著新聞跑的事,老闆們作秀完了自己早已忘記,下層的人何必還要去記得?台灣已出現了一種學理上所稱的“自己製造的不可治理”(self-made ungovernability)! ”文章内容如下:
 
  政府效能不彰有很多類型。在許多發展初期的社會,官吏待遇菲薄,行政管理亦無客觀性,可以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政府機關每件公文蓋一個章都要錢,甚至外國旅客進出、護照裡都要夾幾張美元現鈔,否則就拖,拖到天荒地老。這種社會的政府當然不會有效能。 

  而世界銀行所說的台灣政府效能下降,當然也不是指台灣回到這種境界。如果我們用心觀察當會發現,台灣的政府效能下降乃是另一種類型,用近代政治理論來解釋,它乃是一種領導風格所造成的治理危機,它被稱為民主的“多元停滯”(pluralistic stagnation);若一個政府事事都想討好,誰也不敢得罪,一切都為了選票考量,整個政府就會形成一種“停停、看看、走走的政治”(stop and go politics)。這種政治風格使得公務員人人不想揹責任、惹麻煩,寧願等著那舉棋不定的上面去拿定主意再說,這樣的政治也就注定了效能的沉淪。 

  代研究民主政治的學者早已注意到,有些民主社會在民主已相當發展後,經常反而會效率沉淪。研究後發現,效能的下降有著下列原因: 

  一、這種社會,無論利益團體或散亂的群眾組織,都愈來愈懂得提高發言的分貝,於是對應著社會的這種改變,一種事事皆想各方討好,碰到有爭論的事情就閃躲,不願太早拿定主意,以免付出代價的政治人物遂應運而生;一種類似於“俄羅斯輪盤賭”的政治開始出現,當輪盤還在轉,情況還不明朗前,它拒絕下注,一定要等到輪盤愈轉愈慢,答案已快揭曉,它才趕著下注。如果輪盤轉不停,它就只好一直等,問題是政治的輪盤很少會停下來,於是一直觀望,有爭論的事從不去碰的政治遂告出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