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中評智庫:從兩次九合一選舉看兩岸統一前景 | |
http://www.CRNTT.com 2019-06-23 00:08:45 |
正是在上述形勢下,2014年初台灣地區爆發了“太陽花學運”。所謂“太陽花學運”,是指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間台灣的一些大學生和市民以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名而發起的佔領“立法院”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事件。該事件破壞了台灣“立法院”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審議工作,阻撓了該協議在“立法院”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之所以未能在台灣獲得通過,不是因為台灣獲利不足或大陸讓利不夠,而是台灣民眾擔心與恐懼兩岸由經濟融合走向政治統一的心態起了關鍵作用。“太陽花學運”遏制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嚴重阻礙了自2008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執政以來兩岸經濟關係改善進程。由年輕無忌的這些學生所體現的反對被大陸方面統一的心態與情緒,隨後在當年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進而在2016年台灣地區大選中相繼爆發,裹挾著對國民黨執政的各種怨恨,最終將國民黨拉下馬,由在野的民進黨取代台灣的執政地位。 2014年是台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轉折點。2008年與2012年台灣地區兩次大選面臨的優先事項是台海和平與經濟發展,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成功地當選執政,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上述目標。而2014年至2016年期間,正是由於前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果使兩岸統一的現實前景日益迫近,在台灣民眾中激發與擴散了反對“被統一”的心態與情緒。基於對兩岸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以及社會人文方面存在的重大結構性差異的感受與認識,台灣主流民心民意對按照“一國兩制港澳模式”實現兩岸統一的排斥與日俱增。國民黨因其同中國大陸的歷史淵源、內在紐帶、以及終極統一的政治取向而得不到台灣民眾的信任,被反對黨冠之以“親中賣台”。同國民黨有密切關係的台灣部分官僚群體與大資本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的過分佔有,又引發了台灣中下層社會群體的不滿與懷疑,造成了社會隔閡。在擔心“被統一”的恐慌與對執政的國民黨的怨恨的政治氛圍中,由“太陽花學運”肇始,隨著堅持“台獨”路線的民進黨通過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與2016年台灣地區大選全面執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遭受重大挫折。 國民黨未能與時俱進地提出與實施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正確政策,是其在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與2016年台灣大選中相繼慘敗的基本原因。國民黨2008年在台灣執政後,在“先經後政”的口號下,兩岸關係在經濟社會領域裡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長足發展。但是,當兩岸經濟關係已經發展到了必須正面直對政治問題的時候,“後政”未能及時兌現,實際進程蛻變為“衹經不政”。國民黨的兩岸關係政策主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逐步衍變退縮。20世紀90年代初,台灣在國民黨執政下通過制定“國統綱領”、設置“國統會”、以及修訂“憲法”,體現了該黨追求兩岸統一的政策主張。但2008年國民黨在台灣再次執政後,其領導人馬英九提出並推行的兩岸關係政治對策卻是消極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致使國民黨在台灣地區2014年出現的反對“被統一”的政治浪潮衝擊下束手無策,國民黨也無力制約其陣營內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獲取過分利益的權貴的自私與貪婪,從而造成其在選舉中慘敗被迫相繼交出地方乃至“中央”的執政權。在野的民進黨堅守1991年通過的“台獨黨綱”,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2007年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公投制新憲、正名,以“台灣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在反統一問題上,相較於國民黨表現出的曖昧與怯懦,民進黨的明確性、堅定性與可靠性在台灣選民的眼中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民進黨遭受陳水扁執政時期的貪腐與無能重挫之後,在本身並沒有多少革新與振作的情況下,竟然能夠被反統一的政治浪潮推上執政地位,坐享其成。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