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課綱”其實是“台灣國”和“中華民國”兩種意識形態之爭。 |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雙重“自我殖民”下的“反課綱微調”》,作者認為:“台灣社會中兩種不同的‘自我殖民’已經使得所謂‘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變得愈來愈不可能。近二十年來,北京當局的兩岸政策雖然未能接受‘中華民國’四個字,其所思所行,皆在希望台灣能夠維持‘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甚且紀念孫中山、辛亥起義、對日抗戰,努力想要為台灣‘補實’‘中華民國’的內涵。相對而言,民進黨及‘台獨’勢力則只接受‘中華民國’的招牌,但否定孫中山、去蔣介石、反對‘憲法一中’,蔡英文更稱“我的‘中華民國’沒有長江、黃河,只有濁水溪”,全力‘掏空’‘中華民國’的內涵,甚至不惜以‘殖民進步論’來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明年‘總統’大選後,民進黨如果再度執政,這個層次的‘自我殖民’必然加速進行。此次‘反課綱微調’的學生運動,已經顯示出此一趨勢。”文章內容如下:
“反課綱微調”運動沸沸揚揚鬧了一陣子之後,因為蘇迪勒颱風襲台,抗爭學生宣佈撤離“教育部”,而暫告一段落。在這次風潮中,“反課綱微調”人士跟上次“太陽花學運”一樣,將其訴求重點聚焦在修訂課綱的“黑箱程式”之上,而避談課綱的實質內容。事實上,任何人都不難看出:這次的“反課綱微調”,其實是“台灣國”和“中華民國”兩種意識形態之爭:從1994年教改啟動之後,1997年李登輝主導國中歷史課程的“認識台灣”,將自己執政的“中華民國”貶抑為“外來政權”,便已經開始進行一場“台獨”建國”的文化意識革命。2000年,陳水扁執政,更進一步在教育與文化系統中、深化歷史文化記憶的“去中國化”,例如課文中不准稱“日據”或“日本殖民統治”,只能稱“日治”或“日本統治”;不准稱“台灣光復”,只能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不准稱“我國”的詩人李白”,只能稱“中國人的詩人李白”;不准稱“國畫”,只能稱“中國的水墨畫”等等。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執政後,又一心想當“全民“總統”,因循苟且,畏縮妥協,拖到執政最後一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之後,才想要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基礎,來修改課綱,結果竟招徠如火如荼的“反課綱微調”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