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不能自得於中國經濟“被第一” | |
http://www.CRNTT.com 2014-10-13 09:06:22 |
京華時報發表特約評論員徐立凡文章表示,這不是中國經濟第一次“被第一”。不過,相對於此前各研究機構對中國經濟規模的估計,IMF因為其權威性而顯得更加可信,並引發了美國輿論的熱議。但我們無須也無法自得。 比較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實力,通常有兩種算法,一是購買力平價,二是對名義匯率進行真實評估。但這兩種算法均有局限性而未必能反映真實情況。購買力平價算法基於兩國貨幣的真實購買力來進行比較,但采集什麼樣的商品價格信息對於計算結果影響巨大。比如,在中美之間比較,如果采集信息以中國平均價格水平高於美國的房價為主,則中國經濟規模可能高出美國很多,但如果采集信息以美國平均價格水平高於中國的主要反映人工成本的商品價格為主,那麼將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而且,由於不同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同,所采集信息本身不一定反映真實情況。相對而言,中國價格體系中扭曲的概率更大,這也將導致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失真。而對名義匯率進行計算,因為對匯率的合理估值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立場決定的結果,因此其計算結果同樣不可信賴。 因此,IMF對於中美經濟規模的比較,儘管可能真實反映出了兩國經濟增長的趨勢,但未必能真實反映出現狀。 文章指出,即使中國經濟規模真的超過了美國,也不足以讓我們自得。經濟規模能夠反映經濟體量,但卻不能反映經濟強弱,因此也就無法反映國力的強弱。歷史地看,在過去的模糊統計時代,中國經濟規模曾長久領先全球,但不能避免國力衰落。而假如從人均來看,強弱的差異性將更加明顯:中國人口規模5倍於美國,這也就意味著即使總體經濟規模與美國持平,人均GDP產出能力仍弱於美國5倍。 還必須看到這樣的事實:在中國經濟規模迅速向美國看齊的同時,溫室氣體排放也成為全球第一,單位GDP能耗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第一,甚至達到了全球平均值的2.5倍。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折射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性,而單純依賴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獲取的GDP,總量越高越不可持續。 相較而言,美國經濟不是依賴低端生產活動,而是更多地依靠美元的全球統治地位、對商業規則的解釋權、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頂端的領先地位、有限度的資源開發而維持並擴大規模。通過頁岩油氣技術的開發,美國還有可能成為全球能源第一大出口國。而能源供應和運輸,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瓶頸之一。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