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利益邏輯與中國改革的困局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28 09:30:00 |
通過培養新利益來克服老利益 可以把“先易後難”這一改革的經驗現象轉化成為一個簡單的論題:通過培養新利益來克服老利益。任何改革所遇到的困難都和既得利益有關。如果改革要直接克服既得利益,那麼改革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大於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觸動到龐大的既得利益,它們必然做最大努力的抵抗。所以,可以把“既得利益”定義為改革中的“難”。那麼,改革中的“易”是什麼呢?可以把“新利益”定義為“易”。“先易後難”就是說,要改革,首先就要培養新利益,等新利益產生和成長起來之後,再去克服“難”,也就是老的既得利益。用新利益來克服老利益,從而推進改革,這不僅是中國本身改革的經驗,也是大多數國家改革的成功經驗。 從利益的邏輯來看改革,這並不難理解。從利益的角度看,有幾點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如果改革意味著觸動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的反抗和抵制是正常的。沒有人或者組織不會竭盡全力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其次,沒有足夠的壓力或者動機,沒有人或者組織會自願放棄自己的利益。無論是壓力還是動機,都不會產生於既得利益的內部,而只能來自外部。其三,要從既得利益的外部來尋找改革的動力。新利益就是這個外部動力。只有當新利益成長起來之後,才能對既得利益構成有效的外在壓力,促成其改革。第四,對政府來說,改革任何既得利益是需要有代價和成本的。誰來承擔這個成本和代價?除了政府本身,新利益是最大的代價和成本承擔者。更具體一點地說,政府推動改革所承擔的是政治成本,改革成功之後所收獲的也是政治利益;新利益要承擔的是改革的物質利益成本,改革成功之後所收獲的也是物質利益。 從利益邏輯來理解,很容易理解中國目前的改革困局是如何產生的?人們可以和前面十年的局勢做一個比較。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目標是改革、發展、穩定,就是通過體制改革來得到發展,通過發展來實現社會穩定。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也實現了這樣一個目標。但最近十年的情況可以概括成“改革緩慢、發展迅速、社會不穩”。從改革來說,各方面的改革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社會改革也進行了一些,儘管很努力,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改革的最大亮點在於逐漸賦予社會改革和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改變了90年代以來GDP(國內生產總值)主義的主導局面。儘管政府仍然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原則,但糾正了只重視經濟、不重視社會的單向面發展政策。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了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的問題,努力把發展回歸到包容性模式,就是使得社會的大多數能夠享受發展成果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模式。不過,儘管政府確立了這種被視為是科學的新發展政策話語,但在把科學發展政策話語轉化成為切實可行的政策的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社會政策的各個方面都做了努力,但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使得社會政策仍然停留在非常低下的水平。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