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張亞中:《中國評論》為兩岸關係掛燈搭橋

http://www.CRNTT.com   2013-03-08 00:42:55  


2012年12月,中國評論協辦“台北會談”,探討如何“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
 
  與中評社結了善緣

  我從來沒有想到,會有一群不是來自於台灣的陌生人,卻與我有著同樣的理想。更沒有想到,我們會結如此深的善緣。

  每個人的過去總是可以找到交集。帶著理想來的《中國評論》於1998年1月在香港創刊,那時我正在台灣的南華大學擔任教職,也正在著手建構兩岸如何走向未來“兩岸統合”的理論基礎及相關論述。基於對於兩岸關係與台灣的認識,我認為兩岸統合應該是最適合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路徑。1998年左右我在台灣的重要學術期刊陸續發表了相關的文章,這個時候,我並不知道《中國評論》這份雜誌,更沒有認識到,我與《中國評論》已經在不同的道路上,用不同的方式,為彼此所認同的“共同締造論”在分頭努力。

  只要是目標相同的兩條線一定會有交集的時候。2001年1月15日,《聯合報》刊登了一篇以<統合論:兩岸新關係的最大變數>的新聞報道。該報道稱:“去年十二月初,陳水扁在一次與跨黨派小組召集人李遠哲晤談‘三個認知,四個建議’”過程中,李遠哲提到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張亞中提出的‘統合’主張,建議何不考慮參考歐洲統合模式,取代兩岸主體性,這項說法吸引了陳水扁的注意。不久後,陳水扁數度邀集總統府幕僚蒐集“統合論”的相關資料仔細研讀,當陳水扁對‘統合’有了一定的認知與瞭解後,陳水扁特別選定國安會、陸委會及行政院對兩岸政策有特別研究的幕僚及官員,多次探討兩岸未來施行‘政治統合’的可能。在這一段討論的過程中,除了陳水扁,包括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行政院秘書長邱義仁等人,都對兩岸“政治統合”有不同看法。從頭到尾認為‘統合’可行者,除陳水扁,還有李遠哲,李遠哲甚至替陳水扁向蔡英文等官員解釋兩岸‘經貿、文化、政治’的三階段統合論述。經過多次反覆討論,‘統合論’終於成為陳水扁元旦文告中,有關兩岸新關係的基礎論調”。

  民進黨能夠接受“統合”做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路徑,值得肯定;但是民進黨的思考,多了些謀略,少了些理想,自然與我的主張,也與汪道涵先生的“共同締造論”有本質上的不同。大陸的知識界立刻開始探索陳水扁主張的內涵,我日後才知道,《中國評論》在2001年7月號(總第43期)刊登了上海東亞所鍾焰先生所撰寫的<統合非統一: 評陳水扁的統合論>一文,對於我所倡導的“兩岸統合”與陳水扁所提出的“兩岸統合”做了本質性異同的分析。

  這一篇文章寫很好,也很深入,不過,更讓我驚訝的是,《中國評論》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就如此新的議題,找到適合的人,做出精彩、嚴謹、公允的分析。沒有專業的敏銳度、沒有龐大的知識網絡系統,是做不到的。這是我對《中國評論》第一個印象,很佩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