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張雲:日本的領土問題與中日關係未來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25 08:50:04 |
第四,日本在解決領土爭端方面經驗是不足的。日本本身是一個島國,沒有陸地鄰國,海上接壤的國家有中國、韓國、朝鮮和俄羅斯,而日本同這些國家都有海洋領土爭端,而且戰後近70年,日本三大領土問題基本沒有什麼進展。相比之下,中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有14個,從建國初期中國同他們都有領土爭端到目前已經有12個國家都已經確定了陸地邊界,絕大多數陸地邊界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劃定並勘定了2萬2000公里邊界線中的2萬公里,解決了90%的定界問題。 日本是一個島國,危機意識強,目前的周邊外交困局足以讓戰略家,輿論和國民深刻擔憂所處的戰略環境“惡化”,但對於日本來說目前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到上述弱點,不讓爭端升級。對於日本來說,安靜地同鄰國討論解決領土問題或者管控爭端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把問題搞大。日本在《防衛白皮書》中直接提及中國,竹島,在釣魚島問題上出現的買島論等將事情擴大化動作並非明智之舉。與此同時,日本在同中國的領土爭端問題上基本態度是不存在領土問題,這個立場是不是真的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也值得認真考量,因為這意味著雙方沒有談判的可能,外交努力基本上沒用了。 另外,日本作為島國經常感到在國際社會上有孤獨感和不被人們理解的困擾,總是希望其他國家有更多的知日派或者親日派出現,但現實狀況是目前中日,日韓之間的溝通的人才管道確是在日益縮小,就連日美之間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筆者在麻省理工學院訪學時候就有明顯感受)。主要原因是日本社會的向內轉(inward-looking),特別是年輕人不願意離開日本,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人特別是精英不盡早地走出國門學習同世界各國的精英建立人際聯絡就意味著國際競爭力下降。日本看問題的框架必須放大才能跳出目前過於狹窄地審視領土爭端而帶來的戰略不安。 中國對日外交應重視夯實中日社會基礎 巴西前總統盧拉曾調侃道:“我盡力去記住日本首相的名字,但是早上你要對一位日本首相說上午好,而午後你可能就要對另一位說下午好。”面對釣魚島問題僵局可能再次讓中日關係嚴重滑坡的局面,清醒地認識到冷戰後日本政治和治理結構重大變化可能有助於中國方面找到破解困局的靈感。 首先,冷戰結束和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國內政治的“不可預測性”和權力架構的“去集中化”趨勢日益發展。自民黨一黨獨大長期執政時期,日本的內政外交有很大的穩定性,連續性,儘管有派閥政治博弈但是權力集中在自民黨精英手中,因此只要自民黨黨內少數實權派達成共識就能成為政策。然而從1993年自民黨首次失去單獨執政地位到2009年民主黨上台,這種傳統的政治治理構架不存在了,政治權力出現彌散,內政外交政策流動性增大。 第二,日本的“強社會和弱政府”的現象在罕見地突出。從2011年3月發生的“地震,海嘯,核電站三重災難”中可以明顯看出,日本的社會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凝聚力,東北地區雖受災慘重但是基層功能基本得到保持,同樣級別的印度洋海嘯不僅造成傷亡人數是日本近10倍,而且受災嚴重地區社會功能喪失殆盡。與此相反,政府似乎顯得“領導力”不足,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日本有一流士兵,但是三流指揮官”。 從上個世紀1990年算起到現在的20年時間內,日本首相已經更換了14次,但是日本社會仍然保持穩定值得關注。 第三,日本民眾對於政治的不信任感在過去20年不斷增強。自民黨執政時期,經濟高速發展國民收入不斷增加為該黨的“金錢政治”提供了合法性,但進入90年代後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讓日本國民對政治的信心持續下跌,首相的民意調查往往在發達國家領導人中最低。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