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改革不是簡單打倒既得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12-03-08 10:43:33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3月8日訊/20年前,鄧小平南巡重新定義改革,20年後,中國經濟飛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結構性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再啓動新一輪改革的關口。下一步改革該怎麼走?國家如何形成新的改革共識?2012年全國“兩會”尚未開幕,各方關於改革走向的辯論已硝煙四起。

   在本次全國“兩會”開幕前一周,《21世紀》專訪了長期關注中國轉型問題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就如何推動形成改革共識、中國如果從經濟改革轉向社會改革,以及如何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議題展開對話。

改革不是簡單地打倒既得利益者

  《21世紀》:關於改與不改、如何改革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如何看待今天的改革局面?

  鄭永年:關於要不要改革,整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分歧不大。除了極少數認為中國模式(他們所說的中國模式與我通常所說的不是同一個概念,我通常所說的中國模式是一個中性詞)就是最好的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想改革,即便是很多人認為會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既得利益者雖然從改革中獲益較多,但是他們在現在這種局面下也會感到缺少安全感,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富人將財富轉移到海外。

  從改革的條件來看,現在的形勢比改革開放之初,很多方面都好太多了。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也存在既得利益者,改革的阻力也很大,甚至比現在更大,當時的阻力來自意識形態、思想認識、組織體制和財力多個方面。我們再看今天,改革條件比當初好多了。

  關於怎麼改,目前爭論很大。我認為執政黨應該通過進一步的思想大解放,盡快推動社會形成改革共識,明確未來改革的路綫圖。

  以比較成功的經濟改革為例,整個1980年代都處於一種探索狀態。在意識形態層面,執政黨內部當時也並沒有強有力的共識,當時連“市場經濟”的概念都不能提,只能提“商品經濟”。除了最初的農村改革很成功外,其他各方面的經濟改革盡管都進行了嘗試,但沒有找到一個突破口。直到鄧小平“南巡”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講話”成為當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的主導思想。通過這麼多鋪墊,直到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頂層設計,結束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搖擺不定,突破了市場經濟姓“資”還是姓“社”的意識形態爭論,最終形成了經濟改革的共識。

  回過頭來看,經濟改革共識的形成過程,也充滿了策略,這些策略既是政治經驗也是政治智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