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秦輝:《論語》是怎麼成為經典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4:17:52 |
喪家烈士魯諸儒,看家好狗叔孫通 李零指出,孔子使勁講道德,正是因為當時宗法道德已經崩潰。這無疑是對的。在宗族認同普遍、封主-封臣關係穩定的西周,那套價值體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被視為自然,並沒有系統化論證與大力弘揚的需要。所以在“三代”,在真正的周公之世,是沒有儒家一說的。 正是在西周社會結構及其價值體系已經“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以“吾從周”為志的孔子及其學派才應運而生。而整理“六經”既是對“周制”(或“三代之制”)的系統化叙述,更是弘揚“周公之道”的一整套價值宣示,它比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論語》——一本頭緒紛繁隨手記下的孔門師生雜感錄重要得多,也就理所當然了。 然而孔孟的努力並不能挽狂瀾於既倒。孔、孟兩人當時都是到處碰壁、倍感孤獨的“喪家狗”。但是他們的學生也有很得意的,因為在那時的大潮中儒門後學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分化。在“禮壞樂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孔子身後“儒分為八”,其中有影響的主要就是思孟與荀子兩支。荀子“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再“從周”而改行“法後王”,匯合於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則歷經坎坷,與法家和秦制激烈衝突,以至發生“焚書坑儒”。 雖然“焚坑之禍”實際上是全面壓制法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並非只對孔門(首當其衝的那些方士還並非儒家),後來儒者只講坑“儒”是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但是應該承認,在“周秦之變”中最鮮明地“從周”的儒家是這場鎮壓的重點。所謂“燔詩書,明法令”的說法和“以古非今”的罪名,都明顯地體現了“周秦之變”背景下的儒法衝突在這場事變中的重要性。而這也導致了儒門分化加劇。有些人,例如後來號稱漢代“儒宗”的叔孫通,靠曲學阿世、諂媚“暴秦”仍然混得不錯,而且秦亡後還有奶便是娘,“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史記.劉敬叔孫通傳》)。而另一些人,如以孔子七世孫孔鮒為代表的“魯諸儒”則相反,他們對暴政忍無可忍,從“異見人士”真正變成了革命黨。最後孔鮒帶領“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即陳勝)”,投身反秦起義。在兵敗陳下的悲壯一幕中,孔鮒這個“縉紳先生”居然與農民造反領袖陳勝一同死難。 於是孔鮒與叔孫通,上繼孟子與荀子,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兩種主要選擇:是像孔鮒那樣繼續做“喪家狗”,甚至不僅“喪家”還喪身,成為反抗暴政的“烈士”呢,還是像叔孫通那樣改換門庭做“看家狗”?應當說多數儒者還是依違兩者間,既不能像孔鮒那樣殺身成仁,也不願像叔孫通那樣寡廉鮮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