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從成都改革談“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09:26:09  


 
相關鏈接:成都改革“不搞運動”“不刮風” 未現群體性事件

  2011年08月04日 09:17 來源:半月談 

  讀懂成都改革

  編者按:在1000多萬人口的成都,一場統籌城鄉發展的巨大變革正在不斷推進。早在2003年,龍泉驛區、都江堰、雙流、郫縣、大邑縣開展的試點拉開了成都城鄉一體化探索的序幕;2007年,成都被國務院批准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變革在更深的層面上推進。

  8年來,成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通過均衡配置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建立基層治理新機制,以及向最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開刀”等一系列探索與試驗,努力打破“二元結構”,讓廣大農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權利和生存發展環境。這場頗具首創意義的變革涉及複雜敏感的各方利益調整,特別是“動房子動地”攸關五六百萬農民的“身家性命”。但從整體來看,這場變革基本實現平穩進行,沒有出現大的群體性事件或社會動蕩。在靜水流深的航線上,變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統籌城鄉改革8年間,無疑是成都民生改善幅度最大、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的命運被靜悄悄改變,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3655元,增長到2010年的802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原來的2.66:1下降到2.54:1。
 
  回眸成都試驗8年間,究竟積累了哪些寶貴的經驗,給其他地方帶來了哪些有益的啟示?最近,半月談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千多萬人的利益調整何以波瀾不驚

  ——成都試驗:統籌城鄉變革啟示錄之一

  管理民主化,“不搞運動”“不刮風”

  是否遷入新型社區集中居住——農民自願;土地是否參加流轉——農民自願;村級公共服務資金使用——村民自主。成都統籌城鄉綜合改革“不搞運動”“不刮風”,改革推進不靠政府強制命令,而是動員千千萬萬群眾廣泛參與。全市農民自願流轉耕地200多萬畝,流轉農村產權6.6萬宗,這靠行政命令是無法實現的。

  民主化一方面尊重了群眾權利,使改革能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調動了群眾積極性,使農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監督者和受益者,保障了改革不走樣,不損害群眾利益。邛崍市一名村支書買了個85元的公文包,回到村裡卻報不了賬,因為村民選出來5名“理財監督員”,把財務章鋸成了5瓣,一人一塊,村上的每筆賬目全無異議,蓋上5瓣公章才能支出。

  同時,這不再是“政治精英的改革”,而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匯聚民智的改革。“田間地頭難分割,房前屋後界不清”,農村產權改革中矛盾非常複雜。但在都江堰市鶴鳴村村支書劉文祥眼裡,這些矛盾都在基層順利解決了。

  社會公平化,為改革做好“兜底”準備

  成都不斷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戶籍等制度和覆蓋城鄉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農民不以犧牲農村的財產權益為進城條件,不需要放棄農村宅基地換取住房保障,不需要放棄土地承包權換社保。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城鄉居民公共福利和社會權利的差別,這既是改善民生最急迫的領域,也是整體改革順利推進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

  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地區“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解決了農民進城和土地流轉的後顧之憂,保持了改革的平穩,同時推動了改革進程。錦江區紅砂村“大膽”地將90%的耕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在政府的規劃引導下,發展觀光農業,人均年收入逾萬元。

  成都不斷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尤其針對農民、失地農民、農民工等各類涉農群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改革做好“兜底”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