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民進黨與國民黨路線的差異與鬥爭

http://www.CRNTT.com   2011-07-31 08:33:19  


  
  前兩代台灣政治路線的差異 

  事實上,從台灣走向民主化以來,台灣的綠營就出現過兩種不同的路線思考。以李登輝為主的日本“軍國主義”路線,他藉由“軍國主義”的思考,不僅擊退國民黨內“非主流路線”(或說蔣家宮廷派)的反動,李登輝也以“軍國主義”的思想,強硬的對大陸進行強力的“反攻”,導致1996年台灣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時,引來大陸飛彈試射的壓制。 

  但李登輝的“軍國主義”思想並沒有對中國大陸退縮,反而在他後來的執政中,對大陸採取“戒急用忍”的政策,以及1999年7月5日祭出“兩國論”的主張,讓兩岸關係又再度陷入“戰爭邊緣”。 

  李登輝時代過去以後,陳水扁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向當時的名師紀登斯所主張的“第三條路線”,取回“新中間路線”的思考,這是陳水扁雖然從本土派出身,卻也希望在1990年代盛行的“第三條路線”,為統獨爭議不休的台灣找到一條出路。 

  所以,陳水扁在2005年會和李登輝翻臉,主要的原因不是什麼利益之爭,而是路線之爭。李登輝希望陳水扁仍走“軍國主義”路線,但陳水扁從就職時宣示“四不一沒有”,再到2001年元旦祝詞中取用“歐盟模式”的“統合論”。可以說,“歐盟模式”的“統合論”和李登輝“軍國主義”路線的區別,這已經種下李登輝和陳水扁最後會翻臉的主因。 

  那麼為何陳水扁又要提出“歐盟模式”的“統合論”呢?其實他的背後就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在支撐他的“統合論”。這股“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對民進黨走向農工政策,又不想以武裝革命的手段來達到他們取得政權的目的,所以接受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路線,應該是最容易區別國民黨走“華盛頓共識”,這種純粹美式資本主義路線的不同點。 

  可惜的是,由於民進黨背後有“台獨黨綱”的存在,讓大陸一直對陳水扁保持“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讓陳水扁試圖走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路線並不成功。最後他只好回到李登輝“軍國主義”的路線,也就是提出“終統”和“入聯公投”的主張,但這時的陳水扁已經被貪腐的問題給“綁架”,再加上他已經和李登輝翻臉,所以陳水扁想要轉向“軍國主義”路線,已經時不我予。 

  李登輝和陳水扁的關係,可以說跟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所寫的代表作“父與子”完全相同的情景,也是製造陳水扁執政八年會失敗的宿命。 

  屠格涅夫在“父與子”的小說裡,父親與兒子代表著俄國兩代之間日益增長的代溝,兒子角色代表“首號激進分子”,他崇尚虛無主義和拒絕舊有的規則。而屠格涅夫寫“父與子”是想回應他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中,所見到的自由主義和正在增長的虛無主義運動,兩者之間日益出現的文化分裂。 

  相對的,陳水扁所走的路線有一點類似屠格涅夫小說中“子”那一代,代表一種虛無、激進的態度;而李登輝卻代表著“父親”那一代,有些保守,又堅持己見。所以陳水扁和李登輝的兩條路線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陳水扁一開始就順著走李登輝“軍國主義”路線,他也不至於一下台就被關到牢籠裡;反之,陳水扁若一開始執政,就順著“民主社會主義”的路線走,他應該也不至於把美、中關係弄得那麼僵化,最後不得不讓美、中“共管台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