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舉國體制”與中國可持續發展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10:40:21  


 
  民富才能國強,這是西方的經驗,也是亞洲日本和“四小龍”的經驗。一部經濟史實際上既是一部市場發展和擴展的歷史,也是一部政府如何學會規制市場的歷史。儘管如上所說,國家和市場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但政府從來不會把市場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政府規制市場,但不是控制市場。市場創造財富之後,政府才會有能力進行社會改革,保障社會成員的經濟權利。西方國家從原始資本主義過渡到福利資本主義,不是資本主義本身發展的結果,而是政府在社會力量的壓力下規制市場的結果。但後來國家主導的福利制度,導致了國家空間的大擴張和市場空間的收縮,尤其在經濟領域,於是就有了私有化運動,特別在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撒切爾首相期間。總之,保持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均衡,一直是西方經濟體能夠有效運作的首要條件。

  中國的“舉國體制”能夠在很短時間里達到“國富”的狀態。今天,就國家財力來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代價是“民弱”。“舉國體制”的一個特點,就是國家或者國家的代理者通過各種機制包括政治、行政、市場等等,有效地把財富從“民”轉移到“國”。但是,從長遠來看,民弱必然導致國弱。應當看到,國富並不必然導致國強,在中國尤其如此。在中國的體制環境下,國企並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國家的代理者。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所積累的財富並不能為政府所支配,而是為少數代理者所支配。在很多情形下,這些代理者的行為已經大大超越了政府的控制。或者說,這個領域的存在不但沒有使得政府更強大,反而是有效地制約著政府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舉國體制”正在快速地導致社會資源枯竭。社會資源一旦枯竭,政府就會失去經濟基礎,進而是政治基礎。

  很顯然,在政府和市場高度失衡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改革的要務就是重新達到兩者之間的均衡。如果政府(尤其是國有部門)無限擴展,市場空間繼續萎縮,財富繼續從社會流向國家(或者國家代理者)而不是相反方向,那麼今天一些人津津樂道的“舉國體制”,必然會最終演變成一種自我擊敗的體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