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謹防輸入型通脹的雙重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1-03-10 08:51:37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今年上半年中國通脹勢能依然強勁,尤其輸入型壓力顯著。證券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認為,實現今年CPI增長4%目標,應積極建立削弱通脹向國內輸入的機制,謹防輸入型通脹的雙重效應。

  國際通脹環境的“發酵效應”

  文章稱,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在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客觀上要求這些新興市場國家補上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價格差距,所以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出現較高通脹率會是一個長期趨勢。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也具有內在的通貨膨脹傾向,而短期內這種局面難以有效改觀,“印鈔機現象”將與輸入型通貨膨脹長期並行。國別貨幣充當世界儲備貨幣給貨幣發行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尤其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利用中心國的地位向外圍國轉嫁危機,通過輸出通貨膨脹掠奪財富,來換取自己國內的宏觀經濟穩定。20世紀70年代金德爾伯格建議得到實施後,完全的信用本位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中心國可以無限制地實施這種財富轉移策略。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美、日等中心國一再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妄圖通過濫發貨幣製造通脹預期來擺脫國內通貨緊縮,然而國內實體經濟不給力,其他國家和地區復甦步伐較快,誘使嗅到利益腥味的“貨幣洪災”猛烈衝擊著新興市場國家的堤壩。

  中國要素成本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劉易斯拐點”的逐步到來,人口紅利的優勢將不複存在,“世界工廠”將告別廉價時代。然而,同為製造業大國的印度、越南等國,由於受國內勞動力或規模較小或素質不高以及政府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較慢,這些國家生產和出口的增長不足以抵消中國成本上升對世界的影響。因此,未來中國將與各國共同面臨世界制成品價格上漲的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