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夏佑至:“錢雲會案”與公民的成色

http://www.CRNTT.com   2011-01-21 10:21:49  


 
  行色匆匆的公民調查團、觀察團,內部都經歷了激烈的爭議。監督政府處置案件的程序,在現場尋找可能的疑點,總結人們普遍存在的疑問,把這些疑點和疑問表達出來,要求得到政府的解答——這些公民觀察的要點,是事後總結出來的,聽上去毫無奧妙。在網絡成為一種輿論工具,網友圍觀日漸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公共事務參與方式後,這些不過是常識。可惜的是,這些常識在“錢雲會案”中並沒得到檢驗。

  無數沒有親臨現場的網民渴望圍觀能帶來真相,現場的圍觀者感受到了這種期待,於是有些人渴望親自發現真相。一些匆忙的結論也許與這種情緒密不可分。從北京匆匆而來的民間機構“公盟”負責人許志永博士,經歷了短暫調查後,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結論。網絡給了他公布結論的便捷途徑,使他以公民調查團名義發布的結論第一時間為人所周知。

  時至今日,“交通事故”的經過,仍有太多版本的叙述和推演,但沒有哪個版本可以平息懷疑和爭議。公民調查團的急切做法毫無疑問地引來了爭議和質疑。和許志永同行的調查團成員,也並非人人認同許志永的看法和做法——不是因為結論本身,而是因為他急於發布結論時,沒有遵守調查團應有的程序性安排。

  有時候我覺得,微博是條狗,追得人連撒尿的工夫都沒有,更不要說對事實(也是對他們的聲譽)負責了。

  知名的媒體人和學者領銜組團,前往樂清,成員之間卻針鋒相對,不僅對形勢的判斷迥然不同,甚至連對觀察團是否應以團體的方式繼續工作,也產生了根本分歧。旁觀者也許奇怪:這群人是怎樣集合到一起,又是為了什麼來到這裡?他們做過什麼樣的準備,是否有一致的目標,打算怎樣去實現它們?他們的行動會遵循什麼樣的規則?他們準備怎麼面對公眾,又打算如何面對村民和當地政府?

  即便近距離觀察,也無法從他們的行動中看出以上問題的答案。他們並不缺乏常識,也不是不懂如何凝聚輿論的力量。可是,為什麼行動常與設想背道而馳?當公民觀察團的發起人在自己的微博上照搬了許志永的(不夠審慎的)結論,其他成員的審慎就變得毫無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