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炯明,悲傷的烏托邦

http://www.CRNTT.com   2011-01-15 10:20:16  


陳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競存,廣東海豐縣人(時屬惠州)。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訊/“歷史學家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課本裡的陳炯明,是以一個亂臣賊子的面目出現的,作為反動孫中山的可恥下場,來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無論國民黨史還是共產黨史,都將陳炯明描繪成一個軍閥,一個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個炮轟總統府的劊子手,他的所謂貢獻,總是被一筆草草帶過。不過,折戟沉沙鐵未銷,時間總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隨著史料的發現,以及意識形態的鬆動,陳炯明對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他的自治理想與實驗,他與孫中山的恩怨是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人們才發現,這是又一位被湮沒的辛亥元勛”——這是文化學者潘采夫日前撰寫的“陳炯明:悲傷的烏托邦”一文的開場白,該文揭示了一個“另類”的陳炯明: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懷之下,似訴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大人物之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魯迅去世的時候,徐懋庸曾寫過一副對聯挽魯迅,“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敵,友,知,罪,倒是這兩位陳炯明與孫中山兩位辛亥元勛一生關系的寫照。

  1933年9月,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自治理想

  陳炯明於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原名捷,字贊之,又字競存。陳炯明出生的當天,恰逢其父陳曦庭鄉試中榜的捷報亦到,父親遂為兒子起名為陳捷。

  陳炯明自幼頑劣異常,但少年時期性情大變,發奮苦學,且溫文有禮,20歲的時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為一個書生。但當時的大清朝氣運已盡,帝國的大廈正在傾覆之中,維新思想、革命風潮在廣東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響,1906年,28歲的陳炯明到了廣州,求學於廣東法政學堂,成為第一屆學院,兩年後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

  1909年畢業以後,陳炯明任廣東諮議局議員,提出了《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提案。這些提案顯示出了陳炯明深受烏托邦思想的影響,“自治”也成為一生追求並踐行的理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