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老兵8年攜57壇骨灰從台灣回山東故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5 13:28:08  


1991年5月高秉涵首次返鄉探親時,與故裡長輩交談。
高秉涵近照。
小學畢業證書上的高秉涵。
1948年菏澤縣南華第二小學二級一班合影。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訊/自從1992年他帶著第一壇同鄉的骨灰回到山東,至今,已有57壇。將這些由青白色大理石制成、每一個都重達10公斤的骨灰壇從遙遠的台灣帶回故鄉,對這個身高175厘米、體重卻只有44公斤的老人來說,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中國青年報》13日冰點特稿“葬我於故鄉”,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中青報記者 趙涵漠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於右任《望大陸》

  高秉涵瘦削的手臂中抱著一個泛著青白色光的骨灰壇。他站在村子的西頭,仔細地回憶骨灰主人生前的心願。

  臨終前,那個在台灣孤零零大半輩子的老兵囑咐高秉涵,一定要將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山東菏澤定陶縣,撒在“村西頭一華里處的一棵槐樹下”。

  “那塊地就是我的。”老兵驕傲地說。

  可是當高秉涵從台灣來到這個小小的村莊時,卻發現根本找不到讓老兵念叨了一輩子的老槐樹。時間帶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帶走了槐樹。最終,他只得在一群圍觀者懷疑的眼神中,打開骨灰壇,將白色的骨灰撒向一片玉米地,“老哥,你落葉歸根了,安息吧。”

  44公斤的老人和57壇骨灰

  在台灣生活長達61年的菏澤人高秉涵清楚地知道,對那些大半生住在海島上的“外省人”來說,這條通往家鄉的路意味著什麼。

  “沒有不想家的。”這幾乎是侯愛芝所能講出的最長的句子。這位80多歲的菏澤老人住在台北,離家已有60多年了。從她臉上深深的皺紋和褐色的老年斑中,難以看出那段留在故鄉的青春。

  她偏癱了,半邊身體不能動彈,語言能力也喪失了大半。她只能終日坐在一把木椅上。“想家。”老人有時會努力地擠出這兩個字,眼裡滲出渾濁的淚水。

  另一位菏澤同鄉是一個83歲的老兵。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無法出遠門,但兩岸通航後,卻總是念叨著要回老家看看。兒子用輪椅推著他來到機場,當看見即將啟程的老鄉們時,他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地叫起來:“回家了,我要回家了。”兒子推著他在機場轉了幾圈,又把他抱上了返回台北的汽車。老人一直幸福地望著窗外,他真的以為自己就要踏上歸途。

  高秉涵說,對於這些在台灣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回家,就是天大的事。正因為如此,他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同鄉們完成回家的夢想。而許多菏澤同鄉,也安心地將自己人生最後的希望交到他的手上。

  他甚至成為一些同鄉戶籍卡上的緊急聯絡人。有好幾次,他被緊急叫到醫院,彌留的同鄉只有一個請求,讓他把自己的骨灰送回菏澤老家。“我說好,你放心。他們就吧嗒吧嗒地落淚,然後就走了。”高秉涵低聲回憶道。

  去世的老鄉越來越多,高秉涵背負的囑托也越來越重。自從1992年他帶著第一壇同鄉的骨灰回到山東,至今,已有57壇。

  對這個身高175厘米、體重卻只有44公斤的老人來說,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些骨灰壇由青白色大理石制成,每一個都重達10公斤。為了不出差錯,高秉涵一次最多只能往回帶4壇。每次臨近返鄉,他都要跑到花蓮、宜蘭等地的軍人公墓,將等待回鄉的骨灰壇接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