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9:59:06  


 
  新京報:是什麼原因讓“文學”從“專門學”變成了一門重要學科?

  陳平原:第二年,也就是1903年,張之洞奉旨參與重訂《大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內設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醫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等八個分科大學堂(接近歐美大學里的“學院”)。

  其中,文學科大學分九門:中國史學、萬國史學、中外地理、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俄國文學、德國文學、日本國文學等。不用說,後五者純屬虛擬。與中國文學門從課程安排、參考書目到“文學研究法”都有詳盡的提示截然相反,英、法、德、俄、日這五個文學專門,均只有不著邊際的寥寥數語。單有設想不行,還得有合格的教師、學生、校舍以及教學資料。1910年京師大學堂各分科大學正式成立,其中有虛有實;中國文學門之所以步履比較堅實,不是因為它格外重要,而是因為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很多,而且花錢較少。

  學科初衷 擔心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失落

  新京報:當時設立中文系的初衷是什麼?

  陳平原:設立中文系的“初衷”是什麼,這很難說。到底是根據“上諭”、“章程”,還是主持其事者的論述?一定要說,我推薦張之洞的思路。

  1903年,晚清最為重視教育的大臣張之洞奉旨參與重訂學堂章程,“參酌變通”的指導思想,在同時上呈的《學務綱要》中有詳細解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著稱的張之洞,強調“中國文辭”不可廢棄,與其說是出於對文學的興趣,不如說是擔心“西學東漸”的大潮過於凶猛,導致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失落。

  新京報:經過一百年的發展,目前的中文學科體系是否完善,與初衷是否一致?

  陳平原:歷經百年的演進,中國文化依舊屹立,而且時有創新,並沒有因西學輸入而失落,這點很讓人欣慰。

  而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雖說以我為主(這是學科性質決定的),但從一開始,就有“世界史”、“西洋文學史”、“外國科學史”、“外國語文(英法俄德日選習其一)”的課程設計。

  至於學科體系,不用說大家也明白,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晚清照搬西方及日本學校課程表的水平。

  新京報: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陳平原:我曾舉過一個例子,1915—1916年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的課程總共有九門:中國文學史、詞章學、西國文學史、文學研究法、文字學、哲學概論、中國史、世界史、外國文;而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北大中文系開設的研究生課程,總共是57門。課程並非越多越好,我們正在自我評估;但這起碼說明一點,所謂“學科體系”,不可能一成不變。

  新京報: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大學里的中文系都“升級”為學院,包括專業設置也不統一。

  陳平原:今天中國大學里,很少有像我們這樣依舊還叫“中文系”的,絕大多數都升格為“文學院”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了。這是自我定位的問題,無所謂好壞。之所以選擇相對保守的路徑,與我們定位於精英教育有關,本科生80%進入中外各大學的研究院繼續深造,不適合做“短平快”的設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