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敬璉:政府介入微觀經濟危害極大

http://www.CRNTT.com   2010-10-05 10:35:13  


 
  因此,80年代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加快政治改革和規範政府權力的必要性。

  了解了這樣的大背景,再讓我們來觀察應對金融危機的行政干預問題。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由於出現了社會信用體系的斷裂,為了控制系統性風險進一步擴大,政府常常要用它的信用去補充甚至取代部分商業信用,以便保持社會的金融系統不至於全面崩潰。這本來是一種短期性做法。但是,在中國的社會條件下,就很容易把它解釋成是一種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於是,有些人把前幾年有人針對所謂“華盛頓共識”提出的所謂“北京共識”提升到了“中國模式”的高度,說是以強有力的政府控制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為特征的“中國模式”將成為世界仿效的榜樣。

  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運用政府的力量穩定經濟,是世界各國在歷次危機中都採用的。中國的特點是政府介入的強度更大而已。那麼,政府高強度介入經濟,到底是禍還是福呢?我認為,現在還未可定論。從短期看,它成績很大;2009年實施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投資,10萬億的貸款一下就把增長速度拉起來了。但是,從長期來看,它的後續影響怎樣呢?我們知道,經濟危機期間政府採取的刺激經濟政策早晚都是要退出的,由於我們採取的是政府直接指示銀行放貸款、上項目的辦法,比某些西方國家退出的難度更大。所以,我們要兢兢業業,謙虛謹慎,而不要忘乎所以。如果對運用行政手段應對金融危機的成績做過分樂觀的估計,那是相當危險的。

  概括地說,目前的行政干預並沒有解決權力監督和約束問題,反而在特定時段和某些問題上有所加劇。

  政府介入微觀經濟活動是極大危險

  政府權力的邊界問題往往可歸結為經濟自由和市場秩序的關係問題。在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過程中,我們可以同時看到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我們缺乏經濟自由,國家控制太多,民營經濟只有極少的自由;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秩序並不是很理想。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配套推進。經濟是配置稀缺資源的體系,光靠它自己不足以自行,需要其他方面制度的配合和支撐;否則,市場自由交換秩序得不到保證,就會出現混亂,權力的介入還會造成“叢林法則”支配市場,使整個經濟變成了一個尋租場。本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交易主體自由而平等,且不存在外部性,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通過交易達成的價格,就能夠有效地把資源配置到應該到的地方去。但是,交換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透明的規則和公正執法來保障的。所以,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的改革應該配合起來推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