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學城:教育的“爛尾樓”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15  


 
  舉債擴建:為校舍基建不惜花千億“未來錢” 
 
  在辦學的華麗外衣包裝之下,各地大學城從一開建之時就獲得政策優惠。廊坊大學城一期工程的地皮,僅以當時市價的1/6就將千畝土地收入囊中。但便宜的地價只是各種“教育資源”傾斜的一種。全國公立學校本來就享受政府財政撥款,但大學城一旦要擴建,就需要四處貸款。 
 
  貸款的理由可謂堂而皇之。2007年兩會上,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面對大學負債質疑時稱,“政府允許高校花未來錢,這是因為大學擁有很多優質資源,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對於“未來錢”,從來就沒有合適的標準。 社科院2006年一份報告顯示,2005年以前中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2000億元,幾乎“每所高校都在貸款” 。 
 
  各地不斷擴建的大學城項目,則為貸款找到了新的理由,其中更包含了不少重複建設。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曾透露,1998年到2005年高校新建、改建的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的面積,超過了過去50年總和。長期的赤字運作,是不少大學城項目陷入負債“黑洞”的主要原因,而還款往往不如預料的順利——憑借擴招來償還貸款,由於不知節制的建設和生源逐漸下降,造成了巨額貸款無法償還局面。
 
  賣地還債:大學城入不敷出,開發商以學校當噱頭 
 
  當初,地方政府對大學城項目紛紛舉手贊同,但項目債台高築後,大學城就也難指望“有政府幫忙還利息就一了百了”。無論是成本核算、籌措資金還是廣招生源,總之,開源節流是都學城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大學城畢竟還有“公共事業”的名堂,一方面學生不能說招就招、另一方面學費也不能無休止地上漲,因此“賣地還債”就逐漸成為大學城解決“燃眉之急”的辦法。 
 
  當年以低價圈下的地,在大學城債台高築之時派上了用場。 比如,受2007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的帶動,廣州大學城“地塊”連連在拍賣中拍出高價,就曾引來“賣地還債”的非議。大學城板塊的首個新盤“大學時光”項目,由開發商於2007年以1.65億元投得,用地性質為旅館業用地(用地年限為40年 ),卻通過“商改住”的辦法“在40年的土地上建70年的住宅”。 
 
  廣州市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葛洪義就指出,一些開發商借學校來賣房,大學城成開發商賣房的一個噱頭;我們很擔心今後的小穀圍(廣州大學城所在地),開發商比大學城都有名背離了大學城建設的初衷 。對此,廣州官方曾指出,大學城真正屬於經營性商業住宅用地的只占總面積2%,但“大學時光”的例子似乎表明,在實際操作中,人為因素讓規定的操作空間變得很大。據廣東媒體報道, 高價賣地已讓早期進駐廣州大學城的開發商收獲暴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